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單車教學-給家長的一封信


時間聚焦在2008年的6月,一群雲林山區的小學學生,奮力踩著腳踏板,在艷陽炙人的夏天,從墾丁騎回雲林,沿著台灣的海岸線,經過台灣最漂亮的海岸,同時也穿越過台灣極度汙染的區域,從孩子的學習問題中,我們清楚的得到答案,孩子終於知道這塊土地的生命力。
這種漫長的戶外教學模式,如同美國教育改革領導者John Holt所說,孩子在戶外的學習能力,遠超過在室內的學習。其改變不僅是知識層次,過程中型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可以很深層,可以碰觸到孩子心靈的角落,更可以看見人與自然的關係。因為,在第一次的單車教學中,孩子在人格與知識交錯的枝芽中,我們清楚的看見這些她們的成長與目標的達成。
事隔半年,這些學長姐的經歷,已經在學校醞釀,本來一同前往的他校校長因壓力過大而已經放棄,但是當我們看到孩子們的期待與每一個孩子渴望前往的學習意志中,我們覺得必須再度前往,因為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是截然不同,卻又綻放出如此美麗的成果,於是我們再度擬定不同的主題,希望孩子在奮力前往的學習過程中,能夠紀錄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火花。 因此,在這前往的過程中,我們預計從花蓮經過台東然後到達屏東,我們會進行三個課程:「海洋議題、多元文化議題、地質議題」,同時我們會拜會原住民的學校,預計活動時間有六天(1/12—1/17),我們希望五、六年級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也會嚴格訓練。而這次我們邀請到金馬獎的導演一同前往,記錄孩子活動的經過;而我們也有將近15位大人陪同,目的是希望有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

活動期間,我們會注意孩子的安全,但也請各位家長夥伴,給孩子一個教育-勇於挑戰自己的機會。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月圓


一位朋友寄了一封信給我,說今天夜晚月亮特別圓。
是的,看了幾十年的月亮,突然間也感受到今晚的月亮特別圓,圓來自心中的感激,圓來自對事情的圓滿。在傍晚處理繁雜的事務時,心境也隨著一些不如意而感到挫折,這時來了一通電話,是來自台南的王老師說星期日要到華南幫忙採橘子,今年王老師家中事情很多,都需要他費心的照顧,然而菩薩心腸的他,竟然抽空來幫忙弱勢家庭的忙,尤其在寒冷的景氣中,心中的感激更是沁入心扉。動人心腑的事還有一樁,就是信義房屋的志工,她們為了學校的孩子,動員義工幫忙包禮物,目的就是在聖誕節前夕,能夠給孩子一個驚喜,或許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有收過”聖誕老公公”的孩子們,這次能夠收到來自天上的禮物,它們一定會特別的快樂。不管是東方或是西方,不管是山上或是海邊,有了這些禮物,生命都會顯得圓滿,月亮都會感覺特別圓。
也就是這兩件事,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樂曲,隨著道路的蜿蜒,而有了轉折,即使車子疾駛過大湖口溪橋,仍然感到月亮映照著這些小孩,映照橋下溪中的流水,映照著每個人的心。感謝…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SomeOne Needs You

寫這些話,沒有別的就是感謝。

每年的秋冬季節,看到茶園上的朴樹已經漸漸變黃,心裡感到一股詩意,卻也暗藏一絲絲的憂慮,怕的是寒冷時,我學校的孩子衣服夠不夠暖,上學等車時會不會太冷。這種感覺在我未到這個學校前是感受不到的,也許年歲漸長,也許剛好觸動隱藏許久的心,這樣說也許太過矯情,但我總是放不下這種思慮。

社會景氣冷,但人心卻是溫暖的。前日收到一些北部的家長團體寄來一箱衣服,也接到SONY在台集團的電話,她們想到社區來協助重病果農採收橘子,這些援助都讓我們感受到台灣這個社會並不冷漠,尤其對於偏遠地區的幫助,到處可以看到溫情。溫情並不刻意,也不是要換取名聲,我以當我聽到SONY員工要來時,我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協助,因為我捨不得這些愛心、我捨不得因為病重而要把孩子送給別人,我捨不得社區和學校這些可愛的臉龐。

也因此,就如同標題寫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你,這些話我也常給同學們講,在偏遠地區生活不能夠自卑,不能被宿命所縛,反而需要樂觀、需要自信,自信與認真可以讓我們站在世界的舞台。因為我們擁有都市孩子所沒有的特質及資源,當我們對於我們的故鄉有一份情感時,我們會不離不棄這塊土地,我們可以聞到土地的味道、我們也可以知悉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當我們對故鄉、對土地有情感時,未來我們也會真誠的對待我們所處理的任何事,尤其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這是在社會生存的重要關鍵。同學們,或許你們不知道,你們會認為現在的生活還不錯,可是校長卻是知道,這些都是你的爺爺奶奶和父母親辛苦努力,寧可自己受苦,也不讓你們餓到,記住,越是如此,自己更要懂得感恩,不可以過於驕縱、過於依賴,不要任意發脾氣、也不染上惡習,因為我看到你們看不到的一面,這一面是你的父母為你的付出。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戀戀嵙角溪

側記華南師生護溪系列活動


找尋嵙角溪的前世今生 --之一

岸上的晨露,在第一道陽光透出大尖山前,滑落到嵙角溪中;
也就是這些水滴,刻畫出大華山地區千百年的歷史印痕。

為了瞭解嵙角溪的前世今生,在夏季的尾巴,華南國小的師生開始一連串的溪流巡禮。首先,以水的三態循環,了解水的特性,也清楚溪水的來源;在歐亞板塊的推擠下,地殼不斷的隆起,恰巧位在東亞的季風帶,帶來豐沛的水氣,夾雜著颱風的肆虐,造就雲林東南隅在潺潺流水下,形成現在的嵙角溪。

為了找尋千百年來的記憶,師生不斷的收集資料,並到現場找尋證據,從一塊塊的化石、一段段沖刷的河段,我們可以知道,在流水摩縮的腳下,萬年前是滄海桑田。我們也可以預知,在未來的時空,嵙角溪會刻畫出更深、更陡峭的溪谷。

找尋嵙角溪的前世今生 --之二

沒有人告訴這些小孩,但是她們本能的達成一些任務。

同學在溪谷裡穿梭,她們避開可能的危險,包含長滿青苔的石頭,有可能暗藏漩渦的急流,她們找尋溪谷上游的記憶,急流、大石、瀑布、峭壁以及鬱閉蓊蔥的峽谷地形。

這裡有:「牡蠣的化石」
這裡也有:「旋轉螺類的化石」

驚嘆聲此起彼落,充斥整個山谷。
老師,這裡的石頭好大! 老師,上面有急流,我們要不要仰攻上去?
驚奇也就在發現中,深植於孩子的記憶,沒有人會否認,這樣的戶外探索過程中,孩子會沒有興趣,況且是無法印證的課本生硬知識。

嗚咽的嵙角溪

一向乾淨的嵙角溪,在師生進行溯溪活動時,突然一袋垃圾從天而降。從這開始,我們注意到溪流的狀況。

幾次的活動,我們都感受到溪流面臨到一些問題,於是同學們開始進行資料的收集,我們發現台灣的溪流目前都已經面臨到各種程度的污染:包含生活廢水、畜牧廢水、工廠廢水、垃圾以及大大小小的工程干擾,我們實地到大湖口溪去了解,真的看到這種狀況。這不禁讓我們憂心忡忡,回首看到嵙角溪,是不是有同樣的問題,這已經在我們心中,烙上一抹淡淡的憂愁。

名偵探,小嵙南

開學後的九月底,溪流的住客—八色鳥已經南返,而此時我們開始我們的溪流偵探計畫。
要調查什麼呢?在上一次的溪流初步調查後,我們得知更下游的大湖口溪,已經遭受污染,而其支流嵙角溪到底如何?我們決定用更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

首先,我們將四到六年級的同學分成兩組,一組負責調查水質及水生生物;另一組紀錄溪中的各種污染物。

活動開始時,水生生物調查組即展開敏銳的調查身手,一塊塊的石頭,翻起後看到附著再石頭上的的水生昆蟲,一隻隻的石蠶、浮游、石蠅等,讓同學慢慢了解這裡的水質狀況,更進一步的台灣馬口魚、拉氏清溪蟹也在溪中到處優游,在在證明這條溪流的水質非常乾淨。

而污染組也開始有斬獲,塑膠袋、塑膠管、一些家具廢棄物等也在溪中被找到,整整塞滿一大布袋,經過我們對附近居民的訪談得知,原來附近的部分居民都把溪流當作垃圾場,只要往溪中一丟,就表示處理完了。更令人擔憂的是,聽說居民有意要將嵙角溪作整治,將它改的更人工化,這令我們憂心忡忡,因為在我們的資料中顯示,嵙角溪並沒有危及居民的狀況發生,相對於附近的華山溪,曾經發生過土石流災害,嵙角溪是一條溫和並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河。

家鄉溪流小醫生
待續……(學生準備簡報檔和居民對話,以解決嵙角溪的問題)

給學生的一封信

給○○同學的一封信: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山上的莫氏樹蛙開始鳴叫了。

樹蛙在鳴叫,或許你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對我來說,是很興奮的一件事,因為他代表另一個季節的開始。

你也許會說,我也有聽到,尤其他像火雞一般的叫聲。○○,聽到是一回事,你知道我興奮的是,我在夏天看到有很多的小莫氏,在山上此起彼落的跳著,但是到了冬天,竟然也有另一波的生命交響曲,尤其在這小小的山區,距離這麼近,跟其他青蛙不同的是,他有兩個不同的繁殖季,這代表生命已經到了另一個轉折的關鍵,但你觀察到了嗎?

觀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往往忽略它,我們可看、可聽、可聞、可嚐也可以感受,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思考,思考後更要去找一些資料佐證,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豐富。當你經歷過這些訓練與洗禮以後,你對環境會有更高的敏銳度,這對你未來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觀察也不是只有去看,它也需要有系統的去做紀錄,甚至看到問題以後,能夠去解決問題,這是一件很孤獨的事,但這就是成長的歷程。成長除了孤獨,它也會帶來喜悅,這些喜悅,你可以透過很多方法,分享給大家。

○○,成長是不等人的,記得我初次看到你時,還是懵懂的中年級,如今已經快畢業了,我看到你的成長,但同時我也看到你的可以進步的空間,我知道你對於閱讀、觀察有很強的能力,但是你要堅持、要有毅力的去完成一件事,不要給自己藉口,也不要去怪別人。生命也就是不斷的反省,才能更進步。蹲下才能跳的更高。懂嗎?當你觀察到一群人中,你該扮演何種角色,千萬不要給自己的習慣給打敗,因為它會讓你無法進步,唯有突破,才能看到未來。

秋去冬來,年復一年,當來年學校的櫸木再度抽出嫩芽時,相信你會變的更成熟。


進步
陳清圳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大草嶺地區蛙類資源介紹


文/陳清圳

大草嶺地區位在雲林縣的東側,其組成包含石壁、草嶺、樟湖、華山(華南)等,海拔從200公尺到1700公尺,境內有兩大河系,包含濁水溪上游之清水溪和北港溪上游之大湖口溪。

區域內兩棲類組成共計五科22種,約佔全台種數三分之二。主要分布在溪流、山澗、水塘、樹洞、人工容器內,隨著海拔高度和季節變化蛙種組成上略有不同,但隨著人為開發和干擾,目前已急遽減少當中。

本區歷經九二一大震後,目前積極重建,而該區豐富的蛙類資源,有助於重建後經濟型態的改變,此區每年從事旅遊活動的人口數約175萬人次,若以生態旅遊方式帶動社區經營型態,在文化、保育和經濟上較符合永續發展的願景。唯需注意生態旅遊帶來之環境衝擊,此賴有效之環境監測與評估。

壹、環境介紹

雲林縣地理形勢,係東高西低。東部山地與丘陵起伏,中間地帶為河谷地帶與河川沖積扇平原,西部則為平直的海岸。東端的古坑鄉轄境內以草嶺、石壁地勢最高,海拔1752公尺,由此向西傾斜,至外湖、樟湖一帶,海拔下降到1000公尺左右,再向西則進入華山、梅山地區之斗六丘陵帶,平均海拔200-300公尺,自此越過斗六丘陵後,進入沖積扇平原。綜觀整個大草嶺地區(石壁、草嶺、樟湖、桂林、華山等),其輪廓為東西狹長,呈現不規則的梯型,其間清水溪和北港溪上游流貫整區,峽谷蜿蜒,溪流潺潺,加上夏季雨量豐沛(3-9月),遂孕育出豐沛的蛙類資源。

大草嶺地區的兩棲類分布,隨著海拔高度蛙種組成有顯著的差異,在2000--2004年間調查中發現(表一),蛙種數在組成上以海拔700公尺以下的華山、桂林地區數量最多,共計五科20種;海拔高度900公尺以上的草嶺和石壁地區,共有三科13種。其中狹口蛙科未曾在石壁地區發現;而金線蛙只分部在草嶺村一帶。

貳、兩棲類介紹

一、何謂兩棲類

兩棲類類是一群可以生活在陸域和水域的動物,包含常見的青蛙和蟾蜍。其生活史必須經過完全的水生蝌蚪期,利用鰓呼吸;經過變態後,成體大多能適應陸地生活,改用肺呼吸。
大多數的兩棲類皮膚光滑,無麟片和角質層,其通透性良好,故兩棲類可以靠皮膚呼吸,但因防水效果不佳,體內水分容易蒸散,因此無法長期遠離水域生活。但因為兩棲類會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膚濕潤,所以在陸域上活動時不至於乾死。
而上述這些條件限制兩棲類其活動範圍,因此我們在大草嶺地區的溪流、溝渠、水塘、人工容器、樹洞、雨後暫時性水域等都容易看到兩棲類的身影。

二、兩棲類的分類

兩棲類的分類地位為動物界、脊椎動物門、兩生綱。兩棲類的分類,最常見的就是成體有腳但是沒有尾巴的青蛙,稱為無尾目。另外,還有外型像蜥蜴但皮膚光滑的有尾目,以及有尾巴卻沒有腳像蚯蚓的無足目。
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不斷地推陳出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直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命名的兩棲類動物約有4,000多種,除了南極洲之外,各大洲都有分佈。有尾目的蠑螈,大約有三百五十餘種,主要分佈在北半球的溫帶及亞熱帶的地區。無足類僅約一百六十多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

三、台灣兩棲類的種類

臺灣因地處北半球,氣候溫和潮濕,再加本島上山巒起伏,溪水潺潺,所以很適合兩棲類動物的棲息。若從本島過去的地質年代來看,它曾經和中國大陸和部分的琉球群島相連,或者是十分地接近。所以今日島上的兩棲類動物的血緣關係,自然與大陸臨海地區兩棲類動物最為密切,其次則為琉球群島。這種動物相的來源,也充分表現島嶼生態系的特質。

(一)有尾目兩棲類

有尾目兩棲類,就是體型長得像蜥蜴的山椒魚,只是皮膚較為濕滑。山椒魚是生活在高海拔山區的珍貴兩棲類,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有臺灣山椒魚和楚南氏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三種,數量十分稀少,根據文獻記載,台灣是全世界山椒魚最南端的分布界限。
山椒魚的祖先早在數十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台灣,後來地球溫度逐漸升高,冰河慢慢消退,山椒魚因此就被迫留在台灣,由於山椒魚屬於溫帶物種,因此選擇在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生存下來了,並且住在較冷的溪流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平地無法看到牠的原因了。

(二)無尾目兩棲類

棲息在台灣的另外一類兩棲家族,是我們熟悉的無尾目,也是在野外常常見到的青蛙或是蟾蜍等,這些數量眾多的兩棲家族成員,因為體型和習性的差異,我們又可以將牠們分為五大類:
1.蟾蜍科:
本科廣泛分布於全世界。全世界約有25屬350多種,台灣有一屬兩種。 黑眶蟾蜍廣泛分布在台灣全島較低海拔地區,相對的盤古蟾蜍雖然也是全島廣泛分布,但是海拔高度比黑眶蟾蜍較高。
2.樹蟾科:
又稱為雨蛙科,主要分布於美洲、澳洲及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約有37屬630餘種,台灣僅有一屬一種。樹蟾科的胸骨及脊椎骨結構和蟾蜍科一樣,親緣關係可能比較近。不過樹蟾是樹棲性種類,其指(趾)端擴大成吸盤,並且有間介軟骨,結構上和樹蛙科類似,是適應樹棲生活的趨同演化結果。台灣的中國樹蟾主要分布在低海拔至平地區域,體型約3cm,棲息在墾地、灌叢、闊葉林和森林邊緣。
3. 狹口蛙科:
又稱為姬蛙科,體型一般都比較小。廣泛分布在各洲的溫帶及熱帶地區,除了南極及澳洲的大部分地區。共計有61屬280餘種,台灣有二屬五種。狹口蛙科的蝌蚪出水孔單一位於腹部下方中央,沒有喙也沒有角質齒,和其他蛙類不同,是一種特化的型式。 在台灣有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花狹口蛙等5種,除了小雨蛙之外,其餘4種分布都很狹隘。
4. 赤蛙科:
除了澳洲及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全世界各地都有赤蛙科的蹤跡。約有47屬677種,台灣有一屬十三種。
5.樹蛙科:
主要分布於非洲及亞洲熱帶地區,故又稱為舊大陸樹蛙。共有10屬190多種 ,台灣有四屬十種。樹蛙科是樹棲性種類,指(趾)端擴大成吸盤,吸盤內有Y字形軟骨,最末兩節間並有間介軟骨以利在樹上攀爬。

四、大草嶺地區蛙類的分布狀況

(一)石壁地區
石壁地區為雲林縣轄域海拔最高處,海拔1300­—1700公尺。其環境組成包含原始林區、破壞後次生演替區、竹林區、作物區等,此區的兩棲類主要分布在樹林、溪流、山澗以及茶園的人工容器內,雨季蛙種組成主要有莫氏樹蛙、面天樹蛙、艾氏樹蛙、褐樹蛙、斯文豪氏赤蛙、盤古蟾蜍、拉都希氏赤蛙等,乾季溪流則以梭德氏赤蛙為主。
(二)草嶺地區
草嶺地區包含清水溪、本村等,環境組成包含崩塌地植群、溼地植群、人工純林、果樹及聚落等。此區的兩棲類此區的兩棲類主要分布在樹林、溪流、山澗以及水塘、人工容器、耕地內,在雨季出現的蛙種有小雨蛙、黑蒙西式小雨蛙、莫氏樹蛙、面天樹蛙、艾氏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虎皮蛙、澤蛙、金線蛙、盤古蟾蜍等,乾季則是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等。
(三)樟湖地區
環境組成包含殘存原始林、破壞後次生演替區、竹林區、作物區、聚落等,此區的兩棲類此區的兩棲類主要分布在樹林、溪流、山澗、人工容器、耕地內,在雨季出現的蛙種有小雨蛙、黑蒙西式小雨蛙、面天樹蛙、艾氏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白頜樹蛙、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盤古蟾蜍等,乾季則是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
(四)華山地區
此區環境組成主要為破壞後次生演替區、竹林區、作物區、聚落等,此地的兩棲類此區的兩棲類主要分布在溪流、山澗、人工容器、耕地內,在雨季出現的蛙種有小雨蛙、黑蒙西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中國樹蟾、面天樹蛙、艾氏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白頜樹蛙、古氏赤蛙、貢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盤古蟾蜍、黑眶蟾蜍等,乾季則是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
(五)桂林地區
環境組成主要為破壞後次生演替區、竹林區、作物區、聚落等,其中果樹和茶園是作物的大宗。此區的兩棲類此區的兩棲類主要分布在溪流、山澗、人工容器、耕地內,在雨季出現的蛙種有小雨蛙、黑蒙西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中國樹蟾、面天樹蛙、艾氏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白頜樹蛙、古氏赤蛙、貢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盤古蟾蜍、黑眶蟾蜍等,乾季則是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莫氏樹蛙等。

参、兩棲類和人類

兩棲類對人類而言幾乎是有益而無害,早期大型蛙類是人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今日已進入科技的時代,蛙類已從早期食用的功能轉化為研究的功能,包含生物及醫療上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兩棲類在生態系上是扮演次級消費者的角色,可以控制昆蟲的數量;除此之外,近期的研究中也發現,兩棲類可以減低CO2的產量,進而減低溫室效應。

兩棲類也是環境的指標物種。因為其卵無卵殼,加上皮膚無角質層,因此對環境的污染及變化相當敏感,例如:紫外線增加、化學污染、酸雨的增加都會使兩棲類面臨死亡或畸形率提高,而最近幾年由於氣候變遷,間接使兩棲類族群和數量急遽下降。

台灣是全世界擁有單位面積兩棲類分布密度最高國家之一,然而由於台灣保育觀念低落,兩棲類生存已面臨到嚴峻的考驗。棲息地的破壞對兩棲類的威脅最大,山區的開發與濫墾、溪流的整治與水泥化、農藥的噴灑、水質的汙染、溼地的消失、人類的捕食、外來種的入侵、道路的開挖都使原先普遍的兩棲類變成稀有種。例如:台北赤蛙以前是泛島性分布,現在目前只分布在幾個狹隘的區域,這種情形在台灣三十一種蛙類中,都面臨或多或少的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縱合一些學者所調查兩棲類所面臨的危機有:

1. 棲地碎裂化。
2. 棲地污染。
3. 開發造成棲地破壞。
4. 耕作型態改變。
5. 人類捕食。
6. 氣候變遷影響。

其中前五項是跟人類息息相關,因此若是從復育的角度來說,只要營造或恢復適合兩棲類生存的環境,相對的人類的環境品質也會或的改善。因此人類此刻更必須積極重視李槍類的生存,因為今日蛙類,明日人類。

肆、以生態旅遊的方式進行賞蛙活動

台灣近幾年來,旅遊發展偏向主題式、深度式、體驗式及觀懷環境之型態。在雲林地區也因應旅遊型態的改變而朝向此一面向發展。但由於社會大眾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並不了解,加上「生態旅遊」商業化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遊客擁入,於是跟大眾旅遊(mass tourism)並無兩樣。究其原因包含生態學基礎不足、遊客環境意識未提升、使用及開發強度、環境承載量問題等(李明宗,1989)。

但什麼是生態旅遊呢?生態旅遊是相對於大眾旅遊的一種自然取向(nature -based)的觀光旅遊概念,並被認為是一種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目的的活動。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可以認為生態旅遊是旅遊形式的一種,他主要建基在當地的自然、歷史以及文化上,生態旅遊者以參與、欣賞和培養環境敏感度和旅遊地產生互動,並透過實際地消費、付費方式對當地的自然保育和住民做出實際的貢獻(王鑫,2000)。

回顧台灣觀光策略發展與旅遊型態,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許多人的價值取向停留在「物質化」的遊憩方式。也就是一直使用自然資源,一直銷耗自然資源,無法提升到尊重自然、欣賞自然的層次。過往以來,由於人類思考模式未能改變,以「人類中心」的思考模式仍是主流,在無法提升至「生態中心」的思維模式時,仍然可以看到山林內卡拉OK盛行、極端的要求奢華、飲食取代自然內涵等種種憾事。也因此要落實生態旅遊時最重要的是幫助民眾真正了解環境倫理與生態旅遊的真諦,並從自身做起。所以推廣生態旅遊是在改善大眾的旅遊行為。然而改變行為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也不是單一旅遊點所能改變,而是串起全面性的旅遊型態,從長時間的學習和關懷開始,不斷的透過每一次「事件」,提供給民眾環境倫理觀念,轉而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價值的取向,終而能改變其行為,這才是生態旅遊所付於的任務。

生態旅遊是一種人與自然互動產生的行為模式,這個互動方式會受人類對自然環境態度的影響,而人類的態度又受價值取向的制約和規範(Cohen,1978)。生態旅遊的實施本身在計畫與執行上就是個困難,加上大家對於生態旅遊的歧異看法,因此在推行上必須格外的謹慎與小心。基於此,在推行之初我們必須思索為了滿足社區經濟而犧牲其他生物;或者有兼顧物種保育又使經濟遊憩同時並存的方式。從如此反省與覺知,才能避免躁進引起的環境衝擊。

生態旅遊推行有一定的限制,以地點而言大草嶺地區非常合適,加上當地附近又是兩棲類密集區之一,因此規劃得宜可以帶來人潮。但是生態旅遊如果不能掌握棲地負載力特性,衝擊可能無法評估。朱芝緯(2000)認為衝擊包含三層面:環境面、經濟面、文化面。為了避免衝擊產生的損失,從事生態旅遊必須訂定生態旅遊守則,生態旅遊的內容應包含行前計畫、導引計畫、監測計畫、管理計畫等。以目前狀況可以在每一個區域或住宿地點內設簡易解說涼亭,透過看版解說以了解遊客的態度,若是沒有意願可以當場解說及販賣物品即可,這樣可以避免遊客態度不良引起不必要的傷害;若是態度良善可以繼續深入,這時候就是生態旅遊介入的好時機。透過運載系統帶入活動中心,進行行前解說教育,然後在前往棲息地實地感受及解說,解說後可以贈送相關附加產品。如此重重關卡只要是帶來旅遊品質,同時也可兼顧環境品質。在管理上,一個兩棲類重要聚集點不宜進入太多人,人數掌控每次以不超過十個人為主,主要是講解的接收度和棲地內避免過度干擾。推行之後必須定期監控環境容忍度,所以定期調查區域內物種的數量及兩棲類的族群變動是必要的工作。

另外,根據王鑫(2000)所提出的生態旅遊融入戶外教學也是可行的方向,因為戶外教學本身即是具有教育意義,透過教學系統更能控制教學對象達成所要目標。

綜合上述,在評估可行性上,具備以下條件時,大草嶺地區可以發展生態旅遊

第一,社區居民普遍具有環境倫理的認知。
第二,解說居民通過解說義工培訓及認證。
第三,能訂出管理及營運計畫。
第四,能控制遊客的人數,並透過多重解說關卡,以控制遊客品質。
第五,能定期做環境監測,並適度的改善棲地狀況。
第六,能熟悉兩棲類的生態背景,並主動巡守或保護該物種。
第七,能主動棲地作為保育研究用途。

若能根據以上要件執行,可以將負面的影響降到最低。

伍、結語

大草嶺地區歷經多次大震,在日後的重建上,必須注意該區的環境特性與經營方式,傳統的耕作型態必須逐漸調整,轉為觀光保育並重的經營方式,但發展生態觀光必須充分掌握該地自然資源,並且投入保育與復育的工作,以尊重土地的心用心經營,並將經營過程細緻形成該地文化。而本區兩棲類之資源可以透過棲地的維護、復育,並使用生態旅遊的方式讓當地民眾從參與到覺知自然資源是地方的公共財,而此公共財必須建立在物種的永續生存基礎上,讓棲地維持多樣性,並適時做好環境監控,以達成經濟、文化、保育三者並存的永續願景。

陸、參考文獻

1.王鑫,2000。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中華民國生態旅遊協會出版。
2.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李明宗,1989。觀光遊憩對實質環境的影響。冶園,第九期,37-40頁。
4.Cohen,E. 1978.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5: P.215-237.
5.Lack,D.1968.Ecological adaptations for breeding in birds. Chapman and Hall,London.
6.Lariviere,S. and F.Messier,1997。Seasonal and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of striped skunks(Mephitis mephitis)in the Canadian prairies.J.Zool.(Lond.)243:255-262.
7.Walter , H. 1979. Vegetation of the Earth and ecological systems of the geobiosphere (2nd ed.) Springer-Verla. N.Y.,U.S.A.

濕地生態介紹—鳥類篇


文/陳清圳

濕地係指水域與陸域之間的交會地帶,經常或間歇地被潮汐、洪水淹沒的土地,涵括了我們所熟知的鹽水及淡水沼澤、草澤、林澤、河口、水塘、低窪積水區和潮汐灘地等。(註[1]

在濕地的類型中,一般可區分為沿海濕地與內陸濕地;沿海濕地包括海岸沼澤、泥質灘地及紅樹林沼澤等,是隨著海洋潮汐運動而存在的濕地生態體系。內陸濕地則是因為雨水、地下水、伏流水、非感潮河段或溪流、湖泊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淡水沼澤、淡水池塘、灌木沼澤、低地闊葉林、木本森林沼澤等。

一、台灣沿海溼地的種類


台灣四面環海,在長期的地理變化過程,造就許多的地理景觀,天然溼地也是這種作用下的產物。最多的溼地出現在河流出海口,或河流經過的沿岸,廣闊的出海口因為長年淤積而產生泥灘地;在大陸棚邊緣由於潮汐漲退的緣故,也會形成灘地;而河口的紅樹林具有擋沙的功能,也會造成溼地;而海岸漂沙圍成的的潟湖,以及隆起的珊瑚礁、裙礁、堡礁、潮地等,都是形成溼地的原因。

台灣目前沿海溼地類型及分佈如下:

紅樹林濕地:嘉義東石、好美寮、台南縣北門、七股、台南市城西里、四草、鯤魚身、高雄縣永安、竹滬、高雄市後勁溪、左營海軍軍區、屏東大鵬灣等。


河口三角洲濕地:河川出海口,以曾文溪河口黑面琵鷺棲地最為著名。


淺海灣、潟湖濕地:屏東縣大鵬灣、台南縣北門三寮灣、七股網子寮汕、頂頭額汕、高雄縣興達內海等。


鹹水沼澤濕地:嘉義鱉鼓農場的鹹水沼澤最為著名,雲林金湖海水倒灌區亦屬之。


海灘濕地:例如澎湖望安島上綠蠵龜產卵地,台灣西南沿海潮間帶亦屬之。


岩石海灘峭壁濕地: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龍坑、佳樂水、貓鼻頭、澎湖本島與大央嶼、牛母件嶼的海蝕平台等。


小型島嶼濕地:如澎湖貓嶼、大倉嶼、員貝嶼等。


濁水溪口位於彰化和雲林交界處,是屬於河口沙灘類型的溼地。在河口的南岸,因養殖漁業興盛,形成廣大的魚塭地,此地和曾文溪口很類似,但由於填海造陸的關係,致使其棲地縮小,造成河口和漁塭區之間無法連貫在一起,故鳥類種數及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在生態學意義上乃因河流及海岸機制被破壞,相對影響原來棲息狀況。

二、溼地與鳥類的關係


溼地生物種類豐富,數以千計的物種共同生存於這個空間,植物、魚類、兩棲類、昆蟲、貝類、無脊椎動物、鳥類等,環環相扣的食物鏈,在一次次的漲退潮中被串聯起來。
生物間的消費關係,恰為金字塔型結構,植物在這個體系中,扮演最底層的生產者;經生命循環,高階的生物,其生命遺骸、排泄物又滋養底層生產者,不斷重複交相獲取所需,構成溼地完整體系。


鷗科、鷸鴴科、鷺科、雁鴨科和秧鷄科是沿海溼地常見的鳥類,由於牠們的活動範圍都和水脫不了關係,因此被稱為水鳥。多數水鳥會依季節,有規律的大規模遷徙;在秋季,會從溫帶和寒帶南下度冬,這些被稱為「冬候鳥」;春季,由熱帶地區北上繁殖者,稱為「夏候鳥」。而台灣正處於亞熱帶地區,秋天時會有南下的候鳥,若是在台灣渡冬者,稱為冬候鳥。若只是短暫停留覓食者,我們稱為「過境鳥」,而一年四季在台灣繁殖者,則稱為「留鳥」。


由於候鳥在遷徙過程中,須消耗非常多的體力,而鳥類的新陳代謝又相當迅速,食物於體內經過4到6小時消化後,熱量便消失殆盡,必須再進食,因此遷徙路徑中的島嶼便成為鳥類的進食站。溼地的環境不僅可提供覓食休息的環境,其一天兩次的漲退潮正好和鳥類需補充的食物的時間相契合,加上水鳥的身體結構可以適應溼地的環境,在這多重的環境因子互相配合下,溼地便吸引大多數的水鳥前來。

三、水鳥的特徵


嘴喙和覓食方式

嘴喙式樣以鷸鴴科鳥類最具變化,由於溼地泥灘內的生物,生活型態和棲息的環境不同,水鳥也就演化出合適的嘴型。通常嘴喙較短者多於泥灘上搜尋底棲和軟體動物;長嘴的鳥類可以深入洞穴,或埤塘中直接夾取魚蝦。另外,為了適應洞穴的彎曲形狀,嘴喙的弧度有上翹、筆直和下彎之別。上翹的嘴喙會為微張開嘴巴,在水底以滑動的方式篩食;筆直者經常採用啄的方式;下彎者則直接挖取泥中生物。另外有些水鳥,例如:水鴨,為了篩取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其嘴喙多是扁平寬大,在覓食中,較能達成篩食的目的。

跗蹠與環境

我們可以將潮間帶劃分為幾個水深不同的區域,水鳥依照不同的跗蹠長度,分佈於不同區域。例如以高翹鴴來看,長腿可以分佈在不同水域內,但淺水處則要彎曲身體,在覓食上將付出更多的代價,所以常見他分部於較深的水域,佇立在水中注意魚蝦;另外,嘴會較短的翻石鷸,多見於沙地或河濱邊緣翻動小石子,找尋備類等無脊椎動物。

足蹼與活動

涉禽類水鳥為了適應在泥灘地生活,腳和趾都較長,這樣方便在泥濘地或淺水中行走或捕食。如:鷺科、鷸科和鴴科鳥類。游禽類的鳥類則腳短且趾間有皮質蹼相連,如:雁鴨科、鷿鷈科和秧鷄科。水鴨的雙腳通常長於身體的後端,足蹼如同蛙鞋一般,張開往後推,於水中具有推進效果。但在泥灘地行走就顯得不方便。

四、台灣重要溼地介紹

北部溼地

1. 竹安溼地:竹安溼地除了竹安溪沖積的因素外,也因養殖業荒廢後留下的魚塭慢慢型的的溼地,每年春天,常有稀有的唐白鷺、鷸鴴科來此,此地鳥種紀錄層高達193種,是重要的鳥類棲息場所。

2. 蘭陽溪口溼地:蘭陽溪、宜蘭河和冬山河形成河口三角洲,加上附近有各式各樣的灌叢、海岸林、泥灘、草澤…等環境,是台灣十大賞鳥聖地之一。在此地出現的鳥種有236種,主要以遷徙性水鳥居多。

3. 五十二甲溼地:宜蘭五股圳從五十二甲溼地穿過,因為水圳高於水田,長年積水的結果,形成大片草澤、沼澤,秋冬之際是候鳥簽入的季節,所以常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禽在此時出現。根據鳥種紀錄,此地有170種鳥種紀錄。

4. 無尾港溼地:此地以前是武荖坑西出海口,但因河道長年淤積,河水流動受到阻礙,造成河道北移,改由新城出海,遺留舊河道演變成草澤和林澤。因此地有木麻黃形成的防風林,所以很多水鳥來此地避冬,以水鴨數量較多。根據紀錄,此地的水鳥有140種左右。

5. 竹圍溼地:此地是屬於河灘地的類型,主要特色是擁有全國最大面積的水筆仔紅樹林。此地植物生態較為單純,所以你類也較為單純,主要的鳥種以鷺科為主。

6. 關渡沼澤區:關渡沼澤區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交匯處,加上堤防內因漲潮形成的積水,造成一個非常完整的溼地。此地涵蓋有沼澤、草生地、沙洲、紅樹林、耕地…等類型。由於豐富的食物加上多樣的環境樣式,此地有高達225種的鳥種紀錄。

7. 挖子尾溼地:此地位於淡水河出海口南岸和挖子尾溪形成的溼地,主要以紅樹林純林為主。每年春秋兩季是候鳥的遷徙季節,出縣的鳥種相對亦多,有170種的紀錄。

8. 華江橋溼地:在大漢溪和新店溪合流處一帶,河面寬廣,在漲退潮的作用下,沙洲泥灘和草澤密佈,每年的冬季,水鴨群大量在此棲息,此地紀錄到100種以上鳥種。

9. 新豐沼澤:新竹縣的德龜溪、北勢溪、波羅溪、中崙溪、新莊子溪和茄苳溪等六條溪流匯集成紅毛河,因出海口的砂丘阻擋了水路,造成水路南流,流速因而減緩,沉積大量有機質,變成一個河口溼地。此地的優勢植物是水筆仔,鳥類不多以鷺科為主。

10. 香山溼地:新竹客雅溪口到鹽港溪口之間因泥沙充積而成的潮間帶,在北部一些濕地陸續被破壞時,候鳥選擇此地做為棲息地,因此地有豐富的魚苗、蟹苗等食物,候鳥大量群集,此地有270種以上的鳥種出現。

中部濕地

1. 竹南溼地:中港溪口的潮間帶,此地有紅樹林和大量的木麻黃生長,有非常多的鷺科鳥類在此繁殖。

2. 高美溼地:位在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間,主要是沙洲、草澤、尼攤、潮間帶構成的高美溼地,地方廣達三百公頃,9月時東方環頸鴴、鷸科抵達,11月份到達高峰,主要鳥種以黑嘴鷗、赤頸鴨為主。3月份鷸科鳥種過境抵達高美,之後夏候鳥抵達。

3. 大肚溪口溼地:列為亞洲四大重要溼地之一的大肚溪口,在河口溼地、潮間帶、泥灘地,面積廣達2300公頃的大肚溪口,由於此地潮差很大,漲退潮高達5公里以上,動植物資源豐富,過去紀錄到235種鳥類。

4. 漢寶溼地:漢寶溼地包含陸域和海域兩大部分,主要是潮間帶、魚塭區所構成的棲地。目前已發現四十科,超過170種鳥種。

南部溼地

1. 塭底溼地:北港溪口泥灘地,在漲退潮時出現的廣闊潮間帶,吸引了非常多的鷸鴴科和鷗科鳥類,每年冬天常常出現黑嘴鷗和礪鴴等稀有鳥類,此地鳥種超過150種。

2. 鰲鼓溼地:面積達1500公頃的河口沙洲、魚塭、草澤,因北港攜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加上區域內的有很好的防風林及草澤溼地,加上不遠處的外傘頂洲,構成獨特的溼地生態。溼地內有豐富的魚蝦,吸引了候鳥聚集,此地常出現一些瀕危的鳥類,此地紀錄到206種鳥種。

3. 朴子溪口溼地:河口溼地、紅樹林所組成的溼地主要的鳥種以鷺科、鷗科的數量最多,此地紀錄到100種以上鳥種。

4. 好美寮溼地:由沙洲、潟湖、紅樹林所組成的溼地,主要鳥種以鷗科、鷺科等水鳥為主,每年冬天都大約有5000隻鷗科鳥類聚集。

5. 北門溼地:北門溼地位於急水溪口到將軍溪口南岸堤防,河川、海水加上堆積作用,共同孕育北門溼地。因此地有污染出現,候鳥較少,以鷺科鳥類為主。

6. 七股溼地:沙洲、潟湖、河口溼地、草澤共同組成面積達2000公頃的地方,是聞名的黑面琵鷺聚集地,在這裡出現過的鳥種超過200種以上,是台灣保留最好也是最大的潟湖地區。

7. 四草溼地:四草溼地是台灣四大溼地之一,也是台灣為單一鳥種劃設的保育區,此地由鹽田、紅樹林、河口溼地組成,吸引180種以上的鳥種。

8. 高屏溪口溼地:高屏溪口主要由河口溼地、紅樹林組成,有鳥類140種。單一鳥種數量以黑臉鵐最多,其次是紅尾伯勞。11月是候鳥過境高峰期。

9. 龍鑾潭溼地:湖泊型的溼地。位在墾丁國家公園內,此地紀錄到175種鳥類,雁鴨科是主角。

東部溼地

1. 大坡池溼地:位在台東卑南溪附近,由草澤、埤塘組成。每年2—6月為流鳥繁殖期;此地紀錄到超過100種以上鳥類,尤其鷺科,在台灣18種,就佔有12種。

五、溼地危機

目前台灣除了政府公告的保護區之外,溼地保護上都面臨到一些問題。

首先,工業區的開發,這是最直接的破壞,從北部到南部沿海都面臨到工業區的開發,這主要是溼地在民眾的觀念中代表惡地,加上取水、港口的需要,溼地就是第一選擇,另外廢水的處理在海邊也較為方便,間接讓廠區設在海邊。

其次,不法業者盜採砂石。由於利益的驅使,大量在出海口盜採,造成海岸線被掏空、植物被砍伐、原有的地貌和生態系統受到威脅,其中以大甲溪、大肚溪和濁水溪最嚴重。

第三,廢棄物與養殖業的危害。在海邊或河口地區長可以看到大量的廢棄物堆置,加上畜牧污染,使河川呈現重度污染,另外超抽地下水都影響到整個海岸濕地的生態。

第四,管理混亂、法令不完備。一條河川的公害,常常是多個單位共同管理,固同管理的結果就是三不管,因此在管理及法令上必須事權統一。

六、溼地保育

台灣保育觀念在這幾年日漸高漲,但在現行保育與開發的案例中,保育幾乎處於不利地位,加上正確保育觀念並未落實而且不是全面普及,因此必須結合產學官民,全力投入保育工作。

1. 進行基礎調查研究:將屬於生態敏感區劃為不宜開發的區域或保護區,並統一管理單位。

2. 進行基礎教育:統合學術、政府、教育、環保單位進行教育,從民間、學校、政府機關開始教育,讓保育觀念落實。

3. 產業界的投入:開發單位必須有權責投入環保工作,而不是被動配合。

4. 監督機制的推動:以民間團體為主力,進行監督。政府必須給環保團體更大的空間,做為保育的後盾。

註[1]國 際 濕 地 公 約 ( Ramsar 1971 ):凡 是 包 含 草 澤 、 林 澤 、 泥 澤 或 水 域 等 地 , 不 論 是 自 然或 是 人 為 , 暫 時 或 是 永 久 , 其 水 體 是 否 流 動 , 是 否 含 有 鹽 份 , 甚 至 海 水 , 深 度 在 潮 位 時 不 深過 6 公 尺 之 地 區 。

讓華南亮起來


文/圖 陳清圳

我注意到山裡頭豐富的顏色。
從蜿蜒小徑中探出頭來的杜英,火紅的落葉紛飛;巨石上石朴,點點秋黃,我坐在一塊粗礪的岩石上望著淺灰以致墨藍綿延不絕的淺山,遊目聘思,只覺無邊的遼遠空曠,心靈乘風欲飛。

起身迎接附小師生的到來。今天兩校要一起搭樹屋、露營、點煙火祈福。清晨一早,猶記起洋基隊落後的心情,世杰已打電話說其已到東山,於是匆忙趕到學校,恰好竹商運送竹子過來,卸貨後,已聽到學生紛擾的聲音。

筆直的檳榔,看起來單調毫無美感,但在附小師生的眼中,卻是很好的課程題材。看到學生做簡報,如何設計竹台、打繩結,預估經費有多少、可帶給華南多少效益,教育互通有無,城鄉交流的意涵,在此顯現,令人感動。生命不是一連串的歷程嗎?課程不是要活化嗎?我從中算到一個檳榔平台要應用到幾個科學原理、幾種生態知識和環境教育的概念,而學生如何將平台知識轉化成未來所需的能力。看到學生選樹、量水平、搭梯、綁繩,以逐步往上架的方式,最後一根根的孟宗竹已經放上高台上,從上午到日暮低垂,最後看見學生歡欣於竹台上,雀躍之情,寫於臉上。

夜幕低垂,十六的月格外明亮,在石朴樹梢上印照著遠處學校燈火。是秋,夜涼如水,校園裡充滿學生的歡笑。

我從來不知道,學校點滿燈後,朗朗天際間,明月東昇配合著校燈是如此的美麗,這時一天的疲憊已盡付塵囂。王主任拿出仙女棒,開始點燃,華南的學生就等這一刻,全部的學生自動的繞學校一週,最後圍繞整個操場。我到二樓去感受整體的美,突然間學生自動喊出「讓華南亮起來」,世杰看到這一刻,也放起了高空煙火,這種燦爛的美,於寧靜的華南夜中,好美好美,明月、藍色的山巒、加上學生的煙火,彷彿時間靜止在這一刻,華南,不是只點亮自己,同時照出附近的燈火點點,這不就是華南嗎?

羿晨六點,已聽到樹屋上搭營的小朋友笑聲,我於校長室的沙發椅上,輾轉反轍,昨晚太累了,深夜靜思,遙想深山中的小朋友笑靨,直到深沉記憶中。

今天,天氣很好,圓弧的天空中沒有一絲雲的痕跡,陽光就如同微風一樣柔軟,遠處近處,弧線重疊,好似沒有盡頭,原來,山離我這麼近。

用過早餐,準備搭第二個樹屋。面對著陽光,想想,會有多少人認為這沒有意義的事。我也不知道連續K書就是有意義的事。畢竟,連假五天,怎可能連讀五天準備月考,果盡如此,那也罷了。

由樹屋變成「數屋」,算了算檳榔樹的承重力,也算了算口袋的錢,世杰真夠義氣,竹子的錢一手付清,包含兩天的食物,對於小校校長,只能買些橘子、付一下運費聊表心意,想想昨日遠見記者來訪,談到學校廢校中的經濟規模,學校都捉襟見窮了,更何況山中的貧戶,頓時冰寒的氣流壟罩沁襲,剎那間的不安擁上心頭,或許只能再度祈禱,當努力過後,一切不要化為烏有。
多年來在夢與現實中奮鬥,有時走來卻顯孤單,但我並不寂寞,因為路上總有人伴隨。這一段路我不打算一人獨行,即使上坡路陡不好走,或許有人退出、或許有人質疑、或許有人阻止你前進,但看準了目標之後,我會找一群人朝向目標前進,一群人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共同編織一個夢,那夢必然迴灡盪漾,或許許久以後總要下山,我想這是人生必經的旅程,上山、下山何其自然?

多年以後,也許我們為下一代敘說許多的記憶,記憶肯定是清晰明朗,因為小孩的笑靨和老人的深摯,已烙在我們的心中。

暮春記行



暮春記行 陳清圳

暮春者,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雩,風乎舞于,詠而歸。

海的邊緣

車子疾馳過屏東,電台傳來一陣恆春民謠古曲。心無所想,只希望早一點遠離都市塵囂。當車子行至楓港時,我將速度放慢,搖開車窗,讓南台灣獨有的山風吹拂著,摩縮著身上的每一吋孔竅。
暮色迅速西移,遠處雲藹似乎更加沉翳。我將車子掉頭,往海邊行駛。當我踱步走往海邊,突然聽到一陣丟、丟、丟振翅急促高鳴之聲,四月了,最後一批風鳥尚未遠離,是眷戀這裡亦是被同伴遺棄。我坐在大石上,月光全無,滿天星子格外明亮。心中記起,今天是農曆二月最後一天,亦是海潮大漲之前夕。於是趁此空檔,走下沙灘,去尋找夜晚獨特的景象。
這在南台灣的峽灣之處,潮間帶並不很明顯,比起大肚溪口橫亙一兩公里遠,此處並不算什麼?但是我審踱著,這裡的生物相應該有所不同。我仔細尋找,在些微的濕沙中,印照出一條光輝大道,我憑著這幾許亮光,首先發現,不遠處有兩隻東方環頸珩(行鳥),來回快速覓食。東方環頸珩走走停停來回尋找螃蟹,或許在北返前必須飽食一頓。
來回走了一個小時,看了四、五種鳥類,約五種招潮蟹。山風越來越大,於是在閃爍的星光下,夜宿墾丁。

參訪海生館

東方肚白,烏頭翁在枝椏上唱鳴,清早趁行人未醒,出門觀察一番。烏頭翁最近在墾丁的鳴叫聲有些轉變,從早期跟白頭翁聲音尚可以分辨,最近我再聽聲音時,發現已非常接近,幾乎一模一樣。地理的區隔已隨著人類的活動而打破界線,台灣多處地方已經可以發現烏、白頭翁交配所生下來的雜頭翁,令人驚訝的是雜頭翁竟然可以繼續繁殖,在台灣我們必須謹慎思考人類活動所衍生的後續生態浩劫,畢竟目前台灣的環境是禁不起任何的風吹草動。
早餐用畢,趨車前往海生館,這在南台灣掀起一陣參訪炫風的地方,到底有什麼魔力,我不禁好奇?進入海生館,我來來回回看著隔著一層玻璃內的生物,看似華麗的造景,生動的水生生物,我總是覺得少了什麼?我坐在階梯上,注視蜷曲在角落的獅子魚,我似乎有感。當我走在原始林中時,我感覺到週遭精靈,可以觸摸你心靈深處,可是當我走在人工林中,總是感覺到無法串起那一份感動,這或許是山中精靈無法在死氣沉沉的人工林中生活!因為這不是他的原鄉,也不是她世世代代傳承的原靈;同樣的我無法感覺到這些水中生物的原有的活力,那種充滿野性、充滿原性、充滿原始深遂的智慧。我不禁感嘆,在濕潤的眼膜中,我依稀可看到一種充滿無助的吶喊及控訴。
回過神來,我轉而注視來訪的熙熙攘攘,在人來人往中,我不禁懷疑,真的有所體悟嗎?無視規定的使用閃光燈、不知目的的閒晃以及順應潮流的走馬看花,這實在糟蹋海生館的設立目的,或許要再加強雙方互動的場合,有助於海生館教育功能的發揮,也不至漠視這些來自各地的原始生靈。
後來,又見到解說員和民眾之間的互動情形,這讓我更好奇,因為我本身也帶了幾年的隊,解說了幾年的活動,不禁讓我想要知道對方如何解說?當我擠身到較前面時,我發現解說員是一個看起來老氣橫秋的人,一開始聽起來似乎不錯,但是到後來發現這個解說員沒什麼耐性,似乎每天在各樣解說場合中,已磨去她原先的耐力和熱情,甚至一個解說員最起碼的學習態度都已沒有。這是生活的態度,當一個人對環境越熟悉,所知越多時,往往容易將該具備的謙虛學習態度遺忘,甚至來到自然界而不知學習自然界最大的優點---博載能容。

潮間帶

午后暑氣正盛,趨車前往萬里桐,一夥人正準備著裝浮潛,為了探究潮間帶生物相。當踏上沙灘細砂時,感覺心從身裡面蹦出來,屈指一算已四年未碰到海水了。近水時反怯水,我似乎已將自己從海中抽離。看到潮間帶珊瑚暗礁,除了潮聲和遠處幾聲鳥鳴,這午全然寂靜,風沉睡著。海口有碎浪上灘的聲音,但遠方大海的鼓搗則淡成近乎嘆息。靜下心來,彷彿海正在作規律的吐氣聲。沉睡,一切都在沉睡。
似乎只有我是悸動的?但我感覺另有幾許呼喚。我滑下海底,只濺起幾點淡白的水花。果然,只有最靈敏的耳朵,才聽的見一隻寄居蟹拖著他的殼屋,在潮線下爬行,也才能聽的見一隻熱帶魚穿梭珊瑚礁中,抖落礁石的聲音。我逆著潮浪載沉載浮,在波光粼粼的炫晃下,呈現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夢耶?幻耶?這是天造地設的龍宮亦是華麗的仙苑。我回過神來,看見馬尾藻點綴在礁石上,藻縫中露出一條黑色的觸腳,細看一下,原來是一隻蜈蚣櫛蛇尾(陽燧足),這種被漁民稱為海蜈蚣的軟體動物,是海邊常見的陽燧足,他的體盤及腕足一般成深褐色,但也有灰色及黑色的個體。常棲息於潮間帶的潮池岩縫中或石塊下,漲潮時會伸出2—3隻腕足在水中擺動捕食浮游生物及有機碎屑。我伸手去碰觸他的腕足,突然,這隻陽燧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早就躲入岩盤中。
我繼續遠離沙岸,這時發現藻類變多了。石筍、囊藻、喇叭藻、海木耳等散生於礁石中。海也變深了,在三公尺下有一個角岩螺,我奮力往下滑,想一探究竟,但水的浮力一直將我往上托。我努力了半天,才採集到這種角岩螺。它是屬於骨螺科,有六公分大,全身短脊發達,上佈黑斑。看起來樸素中帶有一份野氣,我將它放回原處,繼續觀賞著隨海流飄動的各式海藻。在白果藻、網地藻、大型總狀蕨藻中穿梭著條紋棘蝶魚,這種熱帶魚種大部分生活在潮間帶,他會藉著珊瑚搭配它的體色做掩護。條紋棘蝶魚優雅的飄動著,游進一條生鏽的鐵絲旁,當我忍不住咒罵這污染源時,卻發現這好像不是鐵絲,細看之後,恍然大悟:原來這種形狀像旋繞的鐵絲,也有人覺得像甜甜圈,他的名字叫螺旋珊瑚,這種珊瑚常常被人誤以為是人工製品,而被熱心的潛水者無意破壞了。

海藻

浮潛已近二個小時,我坐在礁石上,看著海天相連處,思緒也隨著一群牛背鷺飛到天邊。常在想,人類已逐漸將開發資源的目標指向海洋,在生態方面,位於食物鏈最基層的藻類,不但是海洋生物的食料,也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原料。只是基本生態狀況未弄清楚之前,破壞卻接踵而來,這實在令人憂心忡忡。
生活在恆春半島的熱帶海藻,與菲律賓有相似之處,雖然台灣其他海岸也有分布,可是型態上卻南北略異。例如:馬尾藻,在恆春半島三、四月成大型而密集叢生,這在北部是少見的。
在恆春,藻類的分布情形,大致在岸邊高潮線附近,是藻類中的石篿及石髮的優勢群落,以十一月到一年五月最為繁盛。在潮間帶到低潮線之間,紅藻逐漸增多,每年二到四月,摻雜著金黃色的袋苔和水窗苔,蔚為美麗。往下低潮線及以下二、三公尺的地方,通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馬尾藻,間雜著綠色的喇叭藻,每年三、四月,成為美麗的海底奇觀。珊瑚礁上也有不少藻類,其中以海仙人掌和石苔最為常見,前者具有石灰質且分枝,後者則成殼狀而有瘤狀隆起。此外,這次在恆春半島萬里桐所採集到的標本共有24種藻類。

夜晚

恆春的夜晚,風是涼的,趁著風到海岸林去探訪應別有情味。墾丁的海岸林是全台最為獨特的,她們種子可以藉著海流傳播。然後在近海不遠處的陸地萌發。而這次來主要目的是要拜訪恆春半島的住民: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風娑摩著林投葉,在暗無月光下更顯的寂靜恐怖。微弱的燈光下,一一在佈滿棘刺的葉中搜尋,在翻遍大小林投葉下,原本打算放棄,這時卻見伊人在燈火闌珊處,終於找到了。我靜靜看著它,我不想打擾他,就讓它過它原先的生活吧!我想這是朋友的相處之道。

乘風遠颺

清晨,趁著候鳥遠離之際,我踏上歸程。遠海處燈火依舊闌珊。別矣!當春去秋來,時光嬗替,古老的傳說依舊,卻也感受到生命的無情,只是時繫三念:一念墾丁美景永在,二念生態健全,三念蒼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