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探蓮華池

夏夜晚風


雨后,天氣轉涼,暮色也漸趨昏暗。在連續幾個月乾旱的情況下,突然的大雨想必山區的精靈一定甦醒。

蓮華池一直是我最喜愛的地方之一,早年我在福山植物園做調查,我就被其豐富的資源所震攝,今天我即將踏上另一塊淨土,我心中難掩的繹動,驅使著我走向夜晚的國度。

當車子轉入鄉間小徑時,急促的「ㄅ一、ㄅ一」聲,馬上傳入耳內,這是台灣特有面天樹蛙的叫聲,這種體型小而且分布廣泛的青蛙,外表並不起眼,但是卻能發出響亮的叫聲。想起這兩三年來,在無數個夜晚,晶瑩的月和墨藍無雲的天空下,唯一長期陪伴著我的就是面天樹蛙。而今晚面天似乎不甘寂寞,此起彼落的呼應聲,在冷冽的霧色中,顯得相當熱鬧。

夜,無聲無息的湧向四方。風,也擾亂了平靜的夜。

我放慢了速度,極盡目力,想的就是一睹路旁不起眼的精靈。果然,在雜草與柏油的交接處,就讓我發現了日本樹蛙的身影。看那可愛靈巧的樣子,記起:有一年的夏夜,我獨自到文山溫泉露宿,在冷冽澈骨的溪流中,空谷無人,而我在享受著與天地融合的溫泉浴時,突然發現,竟然有無數的小眼睛注視著我,原來我已侵犯到日本樹蛙的地盤。驀然,心中有所感悟,感悟天地無私、感悟眾生平等、感悟…..。

回過神來,已過無數歲月,望起穹蒼,點點蒼茫。

我將頭靠向窗戶,讓風吹拂著,看著盤谷蟾蜍、梭德氏赤蛙穿梭在馬路上,或許他們的生命即將結束在這轟然大物之下,想也愴然、卻也依然。

夜的世界

到了蓮華池後,我們整裝待發,走向夜的國度。

首先我們來到一片水池旁,水池大多已乾涸,今晨的一陣大雨,讓它重回生機。在眾聲紛擾中,我靜下心來仔細聆聽週遭的聲響,有面天樹蛙、澤蛙、黑蒙西氏小雨蛙、拉都西氏赤蛙、虎皮蛙、白頷樹蛙、腹斑蛙的叫聲,這宛如是一場森林的演奏會,面天樹蛙猶如長笛般輕快的遊走,虎皮蛙正是大提琴間奏著低沉的協奏曲,白頷樹蛙敲打著木魚唱和之….。在暗夜寂寥的森林中,傳述著生命的序曲,或平順、或困頓、或高亢、或低吟。

我們在觀察一陣之後,轉進到森林教室,在林木參天的森林底層,顯得格外陰森,我曾經嘗試著一個人獨自在山中,尤其幽幽暗夜下,我心能不能坦然,我發現我不能,尤其內心那一份恐懼感,維繫著千古流傳下來的基因脈絡,恐懼是基於不安的威脅。雖然,我已在無數個夜裡行走,依然小心謹慎。

我跟著彰師大的研究生行走,沿途我也記錄了一些蛙種,到了林間的溪谷,我靜下心來聆聽週遭的蛙鳴,在熟悉的鳴叫中,似乎傳來一陣奇怪的聲音,我不能確定是什麼,但我懷疑?後來一群人輾轉到上方的水池,水池通常是夏夜最熱鬧的展示所,尤其是雨後的夜晚。黑蒙西氏小雨蛙、腹斑蛙、拉都希氏赤蛙極力拉開她們的嗓子,只為了繁延後代。突然間,聽到關老師呼喚:這一叫終於解開了謎題,原來剛才我所聽到奇怪的聲音是台灣珍稀物種豎琴蛙的鳴叫聲,但就只這麼驚鴻一瞥,他已勾起我潛藏已久的驅動力。在經過我蹂躪之下,我仍然未能目賭芳澤,但我不死心,只要我有時間,我一定要再來尋找。(附註:隔日清晨,眾人未醒時,我已尋找多時,但只能聽其聲,而未能見其影。)

永遠的孤獨

清晨,當東方泛起肚白時,森林早已忙碌。

山,總有千百總容貌和姿色,尤其對喜好山的人來說。今天,難得風清雲也淡。最迷人的是靠山那一側的山谷,霧氣氤氳,濛濛寧謐的水藍,層層疊置的稜線斜入溪谷,全都浴染在如煙的夢境中。滿含著柔情的詩畫裡,我一次次的來回走動,一種對天地的戀慕情懷,一種對台灣故鄉的驕傲感,自我心深處汩汩流出,一次深似一次。

黑枕藍鶲是最早醒的鳥兒,當他鳴唱時,剎那間,百囀千鳴。山椒鳥美麗的身影,穿梭在綠葉中,紅黃搭配著各種的綠,是天造地設的美。繡眼畫眉成群跳躍、頭烏線婉轉啼唱…..這是一輩子修來的福份啊!

當我陶醉於如此境界時,遠處傳來一陣震攝聲,「忽溜、忽溜」大冠鷲現身於脊線之上,宛如王者御臨天下,在天地寂靜中,來回盤旋。千古以來,大冠鷲就這樣俯視下界眾生,悠悠遠遠,孤獨的自我放逐,猶如鴻鵠遨遊於天際,飛向不可知的未來。

告別與承諾

大自然的萬千氣象一再激盪著我,帶我走向迷惑的未來。

當我走進這一片山林時,我以崇敬的心向天地禱告,願天地容我一窺究竟、願后土原諒我對土地的肆虐,當我以有生之年來窮究此一浩瀚的穹蒼時,請不要讓我一生迷惑;今天我即將離開斯土,帶著一種依依不捨的心情。我承諾我會再來,並且願讓山林檢視著我,不要帶來一絲的傲氣、不要帶來槓高的心。我閉目品味這種感覺,一股深沉的喜悅感,像無聲的雲影,從心中潺潺流過。

對於大自然,我以前是懵懂無知,然後隨著一次又一次感動,及其純淨愉悅的洗禮,以及自然知識的學習與成長,我才發現,對自然界裡所有的奧秘和生命跡象,對這片高山和整個土地,情感和認知上都越陷越深了。而另外一方面,對於大自然的種種神奇,困惑和陌生之感,也越來越揮之不去。

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山林書院雲林梯隊夏令營


壹、 緣起

陳玉峯教授自2007年7月辭去靜宜大學教職後,勘旅印度、搶救印尼雨林、觀察歐美日等,並專心學習佛法,探索台灣宗教信仰的源流,貫串從自然、土地到人文、宗教的根源,洞燭由生界到文化如何傳承與創建。

2012年始,陳教授開始致力於籌辦民間「山林書院」。正逐步整理一生調查研究、整體探索的資料、影像或成果,製作生態、環教、宗教、文化等等解說 專輯或教材,並準備分階段開設各種研習營隊,轉移知識、智識、台灣精神與人格等,以培育新世代智能、社會人格,找回台灣主體、靈魂,培育泱泱格局的台灣地球公民!中、長期目標為建立永久基地,進行台灣山林、土地、人文、宗教的全方位傳承。

彰雲地區近年堪稱全台最慘烈的環保戰場之一,從湖山水庫、台塑煉鋼、彰工電廠、國光石化,到中科四期,政府與財團不斷追求開發、剝奪水資源,使環保團體疲於奔命。在此同時,我們發現環保團體之間雖有組織動員,但議題調查、分析能量不足,深層的理論基礎、文化涵養亦亟待加強;而表面上互動頻繁,但內在的聯結稍弱,對於整體社會主張亦缺少對話,因此無法發揮最大力量,隨著個別議題的起落,累積的經驗及知識無法有效交流與傳承。當我們忙著抗拒錯誤的開發之際,我們似乎忽略了共同的未來。

有鑑於此,我們渴望更深一層的親近與認識自己的土地,我們自期能想得更遠、看得更透澈,藉由聆聽陳玉峯教授近年的心血結晶,使心靈重獲滋潤、力量逐漸集結。因此,本營隊定位為〈山林書院〉基本課程的先修班,藉由導論性質課程,一窺大師智慧之光,以為未來接受嚴格的進階訓練奠立基礎。我們也期待課程後,未來以山林講堂、自然讀書會及環境議題小組等形式延續所獲的感動,並逐步建構環保團體系統化人才培育系統,及擴大社會觸角。

歡迎渴欲深度瞭解台灣自然、土地到人文、宗教,並隨時準備好付諸行動的有心人士報名參加。我們將「審慎挑選學員」,更期待有識、有心人士或單位贊助本營隊及〈山林書院〉創建及營運經費!



貳、 營隊特色與目的

1.提升自然情操、生態知識或本土認知。

2.以最短時程,讓學員習得第一手台灣山林生態資訊,擁有基礎分析能力。及澄清環境與社會價值(提供陳玉峯教授親撰講義)

3.接軌土地、自然、宗教、科學或全方位文化現象,洞燭台灣政、教底蘊,倡導全境生態學。

4.恢復、振興台灣精神與人格,找回台灣主體與尊嚴,並傳承、創發台灣學。

5.全面關懷、實踐全球環運、社會正義運動。

6.培育泱泱格局的台灣地球公民,養成身、心、靈健全的世界人。

7.隨緣渡化生命困境;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8.結合彰雲嘉地區重要議題深入探討,初入門者及環保團體幹部皆適宜。



參、 提供全程參加學員自行授課、演講、解說等非營利的公益教化材料:

1. 〈台灣山林(災變)與生態保育〉約有288張圖片解說檔,主述土石流成因、機制及森林的相關,且論述生態綠化原理。

2. 〈文化或宗教〉提供數十張照片解說。

3. 〈合歡山專業生態解說輯〉系列

4. 附贈先前環境佈道師提供的〈台灣自然史、自然資源開拓史、保育運動、環境運動或相關系列〉圖片約490張。

本梯次學員結業之後,凡有心投入合歡山區及濁水溪流域研究、解說、進一步瞭解等,將再度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後續的進階、補充課程,此乃因陳教授30多年的資料甚多,俟其陸續整理出的資料,提供給學員。

肆、 主辦:

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野鳥學會、虎尾厝沙龍



伍、 協辦:

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洪雅書房、台灣生態學會、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雲林縣環境保護聯盟、彰化環保聯盟、慧海文教工作室



陸、 課程

一、 課程方案及費用: (感謝有心人士熱情贊助,本營隊僅收取部分成本費)

• 課程時間/2012年8月18(六)~8月25日(五)共七日。

• 請於收到錄取通知後再繳費。

• 預計錄取名額60-80人。

• 經費:3500元

• 參加人員一律住宿,若有特殊情形可以告知主辦單位

• 學生若是經費上有困難,請告知主辦單位。

二、地點:

1.室內/環球科技大學嘉東校區;夜宿地點嘉東校區宿舍

2.野外/合歡山、濁水溪上游;夜宿台大梅峰農場。

三、參加對象:有志於生態暨環境保護運動、建構台灣本土環境倫理,具備熱誠奉獻情操者。以彰投雲嘉地區設籍或長住、工作者為優先。

四、報名方式:名額約60-80位,由山林書院雲林分院籌備會暨陳玉峯教授甄選。

五、報名及甄選期限:2012年6月20日~7月20日報名;7月21~22日甄選;7月23-31日繳費;8月1~8日候補遞補作業。

六、課程表:

日期/時間 課程 講師 備註

8/18(六)

8:30~9:00 報到

9:00~9:30 始業式

9:30~11:00 全球思考 在地行動 主講:許舒翔

11:00~12:00 小組時間 各組組長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17:30 台灣環境議題論壇 主講:李根政、廖本全、黃煥彰、賴榮孝

17:30~18:00 戶外活動 活動組

18:00~19:30 晚餐/休息

19:30~21:30 環境議題工作坊 各組組長 固定成員

21:30~22:00 生態晚課 許立昌

22:00 就寢

8/19(日)

7:00~7:30 生態晨課 鍾金艷

7:30~8:00 早餐

8:00~8:30 唱我們的歌 活動組

8:30~12:00 自然生態暨社會現象調查 主講:陳玉峯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17:30 全球暨台灣災變與前瞻 主講:陳玉峯

17:30~18:00 戶外活動 活動組

18:00~19:30 晚餐/休息

19:30~21:30 環境議題工作坊 各組組長 固定成員

21:30~22:00 生態晚課 許立昌

22:00 就寢

8/20(一)

7:00~7:30 生態晨課 鍾金艷

7:30~8:00 早餐

8:00~8:30 唱我們的歌 活動組

8:30~12:00 台灣山林(災變)與生態保育(I) 主講:陳玉峯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17:30 灣山林(災變)與生態保育(II) 主講:陳玉峯

17:30~18:00 戶外活動 活動組

18:00~19:30 晚餐/休息

19:30~21:30 環境議題工作坊 各組組長 固定成員

21:30~22:00 生態晚課 許立昌

22:00 就寢



8/21(二)

7:00~7:30 生態晨課 鍾金艷

7:30~8:00 早餐

8:00~8:30 唱我們的歌 活動組

8:30~12:00 自然情操與教育 主講:陳玉峯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17:30 土地倫理 主講:陳玉峯

17:30~18:00 戶外活動 活動組

18:00~19:30 晚餐/休息

19:30~21:30 環境議題工作坊 各組組長

21:30~22:00 生態晚課 許立昌

22:00 就寢

8/22(三)

7:00~7:30 生態晨課 鍾金艷

7:30~8:00 早餐

8:00~8:30 唱我們的歌 活動組

8:30~12:00 台灣的隱性文化 主講:陳玉峯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17:30 台灣宗教、台灣精神與文化底蘊 主講:陳玉峯

17:30~18:00 戶外活動 活動組

18:00~19:30 晚餐/休息

19:30~22:00 回應與行動 主講:各組學員

回應:陳玉峯、陳月霞、李根政、廖本全

22:00 就寢

8/23(四) 野外實習-合歡主峰、合歡東峰(含夜間上課) 陳玉峯、陳月霞、陳清圳 7:30出發

8/24(五) 野外實習-濁水溪上游 (結業式) 陳玉峯、陳月霞、張子見

註:原則上課程時間排訂如上,必要時將有增刪,視提供給學員教材內容作彈性調整。



七、環境議題工作坊分組

組別 議題 組長

1 濁水溪與水資源保護 陳清圳/吳音寧

2 六輕環境與社會衝擊/彰雲嘉空汙議題 張子見/彰化醫界聯盟

3 中科與農業議題 施月英/蔡嘉陽

4 環境影像記錄 林家安/鍾金艷

5 彰雲嘉生態保育議題 張恆嘉/張添順



柒、 師資簡介:



《陳玉峯》

台灣生態學者;民間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專業研究台灣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積三十餘年山林調查經驗,從事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社運、文化暨政治運動、自然寫作、生態攝影、社教演講等。2003年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鳳蝶獎,近年來鑽研台灣宗教哲學。



《陳月霞》

出生於阿里山,曾任阿里山高峯山莊莊主、台中市社區婦女成長協會理事長、勵馨基金會台中站顧問、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行 政院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評審委員。長年從事攝影、寫作及兩性、親子、社區、環保、自然教育等工作,有極為豐富的各系列演講經驗。現為台灣生態研究中 心協負責人、台灣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台中市社區婦女成長協會常務理事。



《許舒翔》

雲林台西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環球科技大學校長兼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授、財團法人士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雲林縣生命線協會理事長、雲林縣環境保護基金管理委員。曾任東吳大學發展處諮詢委員、環球技術學院副校長、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訪問研究員、雲林科技大學環安所兼任副教授、環球商專企管系副教授兼校長。



《李根政》

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1988年於高雄市教師創立生態教育中心,2003年籌設台灣生態學會,擔任首任祕書長;2004年,天下雜誌列為陽光世代之 「共生世界守護者」代表人物之一;2005~2007年擔任環保署第六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2007年辭去教職,創辦「地球公民協會」,擔任執行 長;2008年,中央通訊社2008年十大潛力人物獎;公共電視台「有話好話.南部開講」節目主持人;2011年地球公民協會轉型基金會,續擔任執行長。

工作分工

工作事項 負責單位 協助單位

行政組(含報名、講義) 虎尾厝 雲林縣野鳥學會

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

總務組(含交通、食宿) 台灣永續聯盟 洪雅書坊

課程活動組(講師聯繫) 慧海文教工作室 台灣生態學會、洪雅書坊

環保聯盟雲林分會

場地組 環球科技大學環管系 環保聯盟雲林分會、雲林淺海養殖協會







報 名 表

學校/單位 姓名

電子信箱 用餐 □素食□葷食

身分證字號 緊急聯絡人

出生日期 聯絡人電話

性別 □男□女 住址

參加動機(300字以內)



請E-MAIL至a5966970@gmail.com

參加環境相關議題的簡經歷



推薦人:

學生參加若是經費有問題請推薦人打勾□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誰把後代子孫的水偷走了

記得我碰過一位阿公,他說以前家裡的用水都仰賴附近的一口井,井水清澈甘甜,而且源源不絕,他說這是家裡的傳家寶水,喝了身體健康,他要留給後代子孫享用,所以非常珍惜這一口井。但是十幾年前,突然井水不見了,他以為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上天懲罰他,讓他們的家失去代代賴以維生的井水。


這或許可以當故事聽聽,但是慢慢地去了解水資源議題後,才知道原來阿公要留給後代子孫的水原來是被偷走了。
而這樣必須從幾個面向談起:

近來從中科搶水議題到高鐵地層下陷管制失效,顯然政府對於水資源的核心問題掌握不力,這些問題若是不正視,將來衍生的結果將動搖國本。這是彰雲的問題,也是台灣的問題。但是政府顯然刻意迴避,不知是自己真的無知,還是刻意將務問題丟給下一代。記得前些日子,某部會的高官在立法院說:「水利署告訴我們農民不缺水,因此可以在缺水期把水調撥給工業區」,僅此種種,有必要在此再度提醒這塊土地上的斯民,大禍不遠矣!

首先,農業用水的管控失當。農業用水主要仰賴有二:除了濁水溪的地面水外,大部分的灌溉用水都是來自地下水,農田主要在二、三月用水量需求最高,這時候也剛好是枯水期,按照水利法規定應該是民生和農業用水優先,但是水利單位卻說明此時農業用水足夠,因而將水源調撥給工業區使用。而其計算標準卻採用五十年前的灌區資料,三年一灌、二年一灌和三年二灌…等。灌溉面積遠遠小於現有耕作面積,筆者經過幾年的調查,供應農業用水主要有幾條大圳,一雲林的濁幹線和斗六大圳;二是彰化莿仔埤圳水系、八堡一圳、二圳水系。雲林地區兩條大圳供應的灌溉面積大部分時間僅止於四、五個鄉鎮,雲林縣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農田整年沒有地面水灌溉,當然必須仰賴地下水,除非強制農民停止耕作,或者供應足夠的地面水,否則此問題無解,農民還是抽水,超量地層就下陷。


第二,截水工程失當。集集攔河堰和湖水水庫桶頭堰截斷濁水溪主流和清水溪支流兩條河川,將水優先調撥給工業用水,未來農業用水和地下水源的補充會更加拮据,因為以目前集集攔河堰下游的生態基流量,明顯不足,造成下游幾乎斷流,衍生的問題,如沙塵暴等,已讓政府面臨考驗。因此,思考攔河堰的存廢,供給下游灌溉渠道更多的用水,已是政府不能逃避的問題。


第三,調撥用水失當,以目前濁水溪流域的總水量供應給民生和農業用水已然不夠,工業用水的擴增,包含彰化和雲林地區的工業區用水,已然和公共用水等產生排擠效應,明顯違反水利法第十八條的用水順序,以內政部長的專業,不可能不知,除非離島工業區等採用海水淡化(採用海淡措施,其實民間也害怕工業區因而擴張),或者自籌水源,否則高鐵問題依然無解。

第四,水權分配:以目前農田水利會的供水標的,主要是所屬會員,但是農民不是每一個都加入水利會,水利會是政府委託管理單位,必須對公共事務做出全面化的照顧,因此,水權的檢討應該更透明化、公開化,例如:讓地方政府參與水權條配,盡速做出更有利的供水方案。

針對百年問題,個人思考須從開源與節流面向著手,建議措施如後:

首先是工業用水總量管制,並發展多元取水方案,政府不能每年毫無節制的以低價賤賣水源給離島工業區,包含後續工業的取水,都將從土地抽取最後的生命資源,政府應積極研議埤塘保存地表水、研議產業調整,包含作物耕作方式以降低用水需求量,另外在地面水供應足量下,逐步填塞水井:包含新增水井即查即封;舊有水井優先封填,等配套措施完善後依規定辦理。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有意義的戶外學習

初次到永福國小,看見孩子青澀的臉龐中,充滿純真與活力,卻帶有一些靦腆的退縮。


這是我第一眼看永福孩子們的印象,在我經驗中,我走訪台灣各地,參訪無數的學校,記憶中在山林長大的孩子應該是活潑,有活力,充滿朝氣的一群。而永福國小的孩子們確實也擁有這樣的特質,只是永福國小的學生面對陌生的訪客,多了一份從容的經驗,這就是給孩子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

於是乎,我們討論,如果要讓我們的孩子未來可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那他們要擁有哪些能力?如果要讓孩子未來對自己家鄉擁有一股孺慕之情,即使長大後離鄉,仍然不忘記當初培育他長大成人的一段歲月,那我們要給孩子甚麼課程?這些細緻卻又浩大的教育工程,我們必須審慎的重新規劃。因此,這幾年我走訪了社區各個部落,了解每個孩子、家長和社區人士對於未來學校要扮演的角色,老師們也開始對話,慢慢的形塑出未來自己學校要走的目標。

貓頭鷹行動學習方案

孩子到學校,最主要的事,就是學會與世界真正的連結。所謂真正的連結不是表面或浮淺的人際關係,而是要孩子的主體經驗在不同時空背景下,與當時的人們探索創造過後的世界相連結,但連結的方式不是不經整理的拼湊接合,而是讓孩子透過生活與思維,使他原來的經驗網路不斷的向外延伸。但打開經驗世界的同時,必須發展孩子的抽象能力。抽象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特徵,文明藉由抽象,從特殊經驗找尋經驗的普遍性,再從普遍經驗回來深入刻畫經驗的特殊性。

因此課程的設計,必須有系統性,能夠在時間軸上看到學習的層次,教學方式要可以拓張孩子觀察力與敏感度,讓孩子驚覺生命無所不在的喜悅;課程的設計要讓孩子思考活潑化,在觀察體會後深化邏輯思考的能力;課程要能讓孩子的情感內涵擴展,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會表達真誠、顯現更闊達的喜悅;課程能夠讓孩子生活態度改變,拉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土地關係。讓孩子能夠從直覺、瞭解到醒覺。

永福國小透過永續校園貓頭鷹環教課程,帶給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逐漸的孩子觀察力敏銳;永福國小讓孩子有發表的機會,逐漸的對於各種問題,有面對的勇氣。

失去山林的孩子

理查・洛夫寫了一本書(失去山林的孩子),說出現在孩子由於和大自然隔絕,已經讓他們患了大自然缺失症,這種小孩由於長久沒有使用五官去查覺周遭的事物,因此少了創造力與專注的心。所以看到這種問題之後,學校積極安排實作的課程,不管是咖啡、溪流、單車或者今年開始山的課程,無非要先打開孩子的感官世界,就如同黃武雄教授所講的,學校要做兩件事,一是打開孩子的感官世界;另一個則是發展孩子的抽象能力。

國外研究顯示戶外學習的效果能強化認知及情意發展,例如英國國教教育基金會在分析1993-2003這時年間共150篇與戶外學習相關的英文研究後指出:「大量的證據顯示,經由適切的規劃、妥當的教學、以及有效地回饋與追蹤,田野工作(fieldwork)與拜訪活動(visit)能夠提供學習者發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能,並為每日的教室學習經驗增加價值。」(Rickinson, 2004)。此外,戶外活動的豐富學習素材及多元感官刺激對於長期記憶有幫助,也能強化情意和認知領域的發展,成為促進更高階學習的橋樑和基礎(Mygind, 2009)。心理學者與教育學家也認為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環境經驗是培養學生認知與情意、以及發展價值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特別是與環境將關的價值觀(Kellert,2002)。國內曾經有一篇研究指出:目前成人的自然經驗大部分都來自小時候的生活,而不是學校。而目前孩子學習環境更是無法獲取自然經驗。在國內針對國小學童環境活動的課後時間調查研究也指出,學生接觸自然的時間嚴重不足的現象,五年級學童進行直接接觸自然的活動不過30.2分鐘(佔整週課後時間的4.2%),遠遠的少於課業學習活動的1243.4分鐘(佔65.7%),與電子媒體使用的291.7分鐘(佔45.6%)(黃至賢,2009)。因此永福國小以綠活圖,讓孩子有系統地進行自然的接觸,由校園的探索,逐漸的擴展到社區,由社區慢慢走出生活的藩籬,讓孩子不只在蝸室中學習,而能夠重新建構新一代的自然經驗。

價值觀的建立

一個好的課程,除了給孩子知識與能力提升外,還要建立他們的價值觀。

價值觀的建立,是目前社會最欠缺的,這也不是在上課說說就算了,學校教他們不要亂丟垃圾,在學校做的很好,回到家裡就變成另一個樣子(就像我的孩子)。因此,在思考課程的當下,也要思考課程本身實施後的效益。在日本,他們已經意識到這種狀況,因此他們的文部科學省在2008年開始讓全日本的孩子,在小學畢業前,必須宿營一週。而台灣對於隔夜宿營,不僅極力限制,連老師也興趣缺缺,因此台灣的學生擁有豐富的知識,但是這些都是來自課本與電腦。這樣的狀況呈現在我們國家在TIMMS的測驗中顯示,我們的數理成績名列前茅,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這是課程沒有在地化、生活化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

因此一個學習活動如果少了歷程,課程將沒有品質;學習沒有品質,那生命將會少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