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拍自己的紀錄片

「美玲,可以思考一下你來這裡的目的嗎?」老師善意的提醒。
「我就只是打電話而已,連打電話都不行哦!」美玲理直氣壯的反駁。
「你當然可以打電話,但是不用打到三十通吧!」
「我想家啊,我就是想家。」美玲用飲泣的聲音訴說

在斗六的行啟紀念館裡,正有幾百雙眼睛專心地注視著牆上的大螢幕。
我看著台上五年級的美玲述說轉到華南之前的一段故事。很難想像她曾經視上學為畏途,還曾試著逃離原本熟悉的生活,去找尋一個沒有壓力的地方。
孩子,一定要上安親班嗎?
原來,美玲在之前的學校,因為成績跟不上有上安親班的同學,所以老師請美玲媽媽送美玲到安親班。
美玲媽媽與爸爸溝通,難道讀書與學習一定就要上安親班不可嗎?孩子一定要過著每天下課再上課,沒有家庭時光,家,只剩下睡覺功能的生活嗎?
於是,美玲在小學二年級時,媽媽毅然決然地將她轉到華南來。
然而美玲來到華南的新生活,卻是一連串震撼課程的開始。
車子蜿蜒於山徑,看著窗外的景色,從滿山闊葉植物,逐漸轉成瀰漫山嵐的針葉林,而最後的奮力一搏,車子突破森林線,來到寒冷的高山草原。窗內美玲的心情,也跟著室外的溫度逐漸下降,因為這是她來到華南的第一堂登山課。

三十通的想家電話
沒有過多的撫慰,當隊伍在廣場集合的時候,我看到美玲的臉色,充滿不安與恐懼。
從來沒有獨自離家,更不曾獨自面對挑戰。因此,三年級時兩天一夜的合歡山訓練,對美玲來說,簡直是將她逼到極點。
我跟在美玲後面,看到美玲無奈的往上。逐漸的,小女生的背開始駝了,腳步開始凌亂,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在接近主峰附近,美玲乾脆躺下來,她再也不肯走上一步。
我不斷的鼓勵,只看到她哭喪著臉,一直說:「我要回家。」我知道她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苦。
晚上,當其他孩子專注於夜間觀察的課程,美玲卻一直撥電話。
「媽,我好想回家。你可不可以現在就來接我回去?」
「我真的好想你喔!」美玲幾近哭求。
「美玲,可以思考一下你來這裡的目的嗎?」老師善意的提醒。
「我就只是打電話而已,連打電話都不行哦!」美玲理直氣壯的反駁。
「你當然可以打電話,但是不用打到三十通吧!」
「我想家啊,我就是想家。」美玲用飲泣的聲音訴說。
黑夜裡,一聲聲巨響隆隆的在耳邊擂起,夾雜稀疏的雨聲。那一夜,美玲輾轉反側。沒有過多安慰,在喃喃夢魘中,美玲度過她人生的第一次淬鍊。
強化孩子的挫折容忍度
然而,這次的課程,並沒有讓美玲改變多少。這也是現代孩子的問題,不管家境優渥或是清苦,大人總是捨不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總是要他們「好好讀書」,其他事情就由大人完成。慢慢的,孩子失去挫折容忍度,失去耐性,也讓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情,他都可以不用管。
在以前的社會,苦讀是可以翻身的,只要好好熟讀課本,不難有一所大學可以棲身。然而失去磨練的歷程,孩子通常禁不起外在的壓力,到頭來,不適應症經常發生,上大學可能在課堂上呼呼大睡;也可能在職場上得不到老闆青睞,恍惚終日,只能自怨自艾。
因此,華南設計了很多的高峰課程,除了強化孩子的自主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磨練,強化孩子的挫折容忍度,進而自我探索,並建立好的人際關係,這也是現代社會急需要的一種能力。
用記錄片,述說自己的學習故事
對於美玲,登山已經是每個學期必須經歷的活動,雖然每次都不是很順利,但她還是捱了過來。升上四年級的美玲,從合歡山回到自己的故鄉後,她開始進行原鄉踏查的紀錄片課程。
華南每年都會讓孩子到社區訪談,從主題的選定,到社區進行踏查,不斷的訪問與參訪,這對孩子經驗的擴張極度重要。因此,走出去面對一切,是華南的本位課程之一。
美玲一開始接觸原鄉踏查課程,就充滿好奇與興趣,她興奮地拿著母親買給她的攝影機,開始影像記錄。
對於孩子,聆聽與資料彙整是訪談重要的功課。每次出去,孩子必須做足功課,然後針對關鍵人物進行訪談。訪談前,孩子要先擬出訪問稿,同時專注聆聽受訪者的回答,適時提出新的問題。
這對孩子而言,是充滿樂趣,但有點挑戰的事情。通常孩子會在受訪者回答的訊息中混亂,因為孩子不習慣聆聽。
美玲是一個細心的人,不善於發表言論的她,反而可以十分專注,因此每次訪談,美玲總是很快抓到重點,而在事後資料整理與心得分享中,美玲總是能刻畫出細膩的感受。在不斷回溯與練習中,美玲終於踏進紀錄片的門檻,然而這一步卻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課:敘說自己的學習故事。
檢視自己,與自己對話
美玲將她轉學到華南三年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從她在第一所就讀的學校遇到挫折,之後轉來華南,而華南的登山課程如何震撼她,又如何改變她。
美玲在華南的學習過程,其實遇到不少挑戰,然而透過紀錄片,美玲重新檢視自己,重新跟自己對話。或許不是有意,但也讓美玲知道自己這幾年的問題,雖然不是馬上就能改變,但隨著課程逐步的運作,美玲逐漸擺脫依賴的個性。
有一回,當美玲母親深夜回家,她驚訝地發現美玲已經將家裡打掃乾淨、晾好衣服,並哄兩個弟弟就寢了。
獲公視公民新聞獎
三個月後,約莫合歡山開始飄雪時,美玲拍攝的紀錄片獲得公共電視的公民新聞獎,那是令人非常感動的時刻。
我帶著孩子北上領獎,窗外斗大的雨滴無情的打下來。孩子,已經習慣大雨的你們,我倒是不擔心,反而讓我放不下心的是,會不會因為得獎,而讓你們失去謙虛的心。
元旦,當世界陷入繁忙與慶賀中,美玲正準備兒童影展的主持工作。三年來,我從與美玲的對話中的得知,美玲,你對於華南這趟旅程,有很多的感受,儘管風雨不斷,但我知道你的心正逐漸的堅強,因為你踏過、吹過、淋過、曬過,甚至哭過。
孩子,這是課本得不到的知識,相信未來你在讀書時,一定會記取農場小麥的芒刺;想到合歡登頂痛苦中的歡愉;頂著冽風走讀台灣,更知道三五夥伴一起輕裝去旅行的意義。
孩子,影展為你開展;而你已為影展揭開序幕。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教育的支點

多年前,受邀到中部分享教學心得,當我說的渾然忘我時,注意到角落有一群媽媽,用疑惑的眼神注視我,多年來在社會基層工作的直覺,讓我停頓下來,打聽清楚原來是一群家長,由於不太相信學校的教育方式,因此選擇在家自學。聽完,我竟然汗流浹背,內心有種惆悵,因為長期站在群眾中的我,突然發現與他們距離遙遠。顯然學校體制無法獲得他們的認同,更進一步來說,自己內心有一股不安的情緒,早已在心中醞釀。
這種不安的感覺,其實是學校功能出了問題。早年大家使用課程標準作為編輯課本的依據,因此,僵化的教學內容壓抑孩子的創造思考,窄化教師的教學能力;九年一貫課程試圖從這樣的桎梏中釋放,卻因教學現場準備不充足,因此與課綱的理想有相當大的落差。更進一步說,當前教育一直在制約規範自由中擺盪,然而沒有充分的方向,權力的天平一定倒向教師,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口號充其量只是教育工作者美化現場的一塊蜜糖。因此,在自由與制約中必須找尋一條路,那就是:孩子自主學習基礎的建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及「優質銜接」為核心理念,這是個人極度贊同的方向,但是以目前台灣的現況,這種理想在十年內是無法達成,充其量只是一種口號,倘若學校沒有核心價值,教師怎能為下一代付出;倘若沒有給孩子成就感,怎能激起他的學習渴望;倘若孩子與土地失去連結,生活當然缺乏自信;倘若孩子缺少社會參與力,焉能激起生命的喜悅;更遑論創造的勇氣。
因此,為了讓孩子與土地連結,我們讓孩子登上百岳;逆風而行的單車環島,就是淬鍊孩子的心智;當我們去社區踏查,看到孩子為弱勢家庭義賣咖啡的那份感動,勾勒出生命光輝與喜悅;孩子的自主旅行,當大人還為其安全擔憂時,其實孩子已經悄悄地跨過被動學習的那一道障礙,展現無比的信心。而這些都是來自優質的校外學習,發展孩子自主的能力。

能為偏鄉的孩子點上一盞燈,是我終身的職志。燈光雖然微弱,但是已能讓我看到路徑的碎石;或許我仍然瞧不見遙遠的未來,但我知道世界的天平有一天一定會頃斜過來,而我們只是稍微移動天平的支撐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