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大樹下

找個閒暇時分,約個三五好友,越過山稜、穿過溪流,揹著行囊,走進時空交錯的大樹下。

在華南地區,沿著山路和小徑,穿過古老的聚落、茶園、可以看到百年前,見證整個華南開發史的許多老樹。這些老樹,是在華南山區,歷經幾次的山地開墾,散佈在橫路、番尾坑、枋寮、坪頂地區,碩果僅存的大樹。

沿著149縣道,在華南橫路聚落,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棵約有四五人圍抱的雀榕,雀榕每年長出的鬚根,垂降到地面,落地生長,變成支持根系。幾十年未回鄉的故人,一見大雀榕,以為大樹移動了,會走路的榕樹,競相謠傳,這也見證百年來過往的路人,中途在樹下休息、在土地公廟旁聚會,雖然聚落已逐漸凋零,但可以看到的是滄海桑田中,碩大的身影依然挺立在華南橫路。

看過橫路聚落的大雀榕後,可以往枋寮的路上前進,在尚未到華南國小前,轉進番尾坑的小徑中,可以看到荒蕪的茶園,茶園極目望去,可以看見一幢農作小屋,屋旁有一棵石朴,著生在一顆巨石上,蜿蜒矯扎,直入天際。這是前人種茶、種橘後所刻意遺留的遮蔭大樹,也是作為農人午後小憩的重要遮陰樹種,只是美麗的茶園已隨人事凋零,淹沒在荒煙漫草間。

枋寮,聽起來具有詩意的名字,沒錯,原是木造的寮舍,隨著發展,已變成華南的大聚落,聚落中祀奉著福德正神,土地公廟後巍蜒長的一棵大樹,彷彿是一幢華蓋,矗立在神壇廟前,那是一棵大的茄冬樹,由於碩重的樹幹身軀,已不勝負荷,所以居民幫大樹裝了鋼柱,希望能夠讓茄冬樹維持生長的樹型。

再往前走,來到華南的信仰中心--南天宮。南天宮是供俸中壇元帥三太子,每年九月九日,都可以看到村民攜老扶幼前來供俸祝壽,而在廟旁可以看見一棵大雀榕,每年山上雲氣繚繞,尤其冬日常可以看到低矮的雲霧,這些大霧常以南天宮的大雀榕作為分際線,往上開始有逆溫層出現。因此,雀榕的落葉與嫩芽生長,與其他區的雀榕生長期有點不大一樣,當你走讀華南時,試著與雀榕對話。

走入華南,你可以發現華南之美;走出華南,你將帶著豐富的行囊,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為暗夜唱一首歌

盛夏午後的一場大雨,為雲林淺山添了幾許彩妝。


這也就是說,原本有點灰濛的水菊,雨後更顯嬌嫩,破空的艷陽,帶來整群的斑蝶,在紫影飛梭的山裡,大地正在忙碌。只為繽紛的華山暗夜,提早準備。

在不遠的大尖山下,傳來忽遠忽近的鳴聲,開啟暗夜的序曲,這是黃嘴角鴞的聲音,在山裡只要是靜夜,可以聽到此起彼落的呼和。

呼和聲伴隨著山裡的作息,人們已隨著日落,把聲音留給外面的世界,在文學步道、在土石流園區、在山豬湖、在華山教育農園…。

首先上映的是點點螢火,在華山每年四月開始,會在山豬湖與土石流園區會有螢火蟲出現,隨著夜色漸暗,成千上萬的營火穿梭在山林間,偶而從你臉頰一拂而過,那種與黑夜的第一手接觸,會在內心盈迴整夜。

伴隨螢火蟲出現的則是青蛙,尤其在華山教育農園的步道,從入口一進去,馬上聽到答•答•答的聲音,近看是一漥水池,是白頷樹蛙的聲音,在這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白頷樹蛙的蹤影。白色嘴唇配上褐色背影,是令人難忘的蛙類。再進去可以聽到黑蒙西式小雨蛙夾雜拉都希氏赤蛙的聲音,在步道兩側交互競鳴;你也可以在姑婆芋的葉面,看到一抹翠綠,那是莫氏樹蛙的身影,翠黃色映著紅黑斑點,是夜裡精彩的邂逅。

穿梭在華山教育農園的步道,此起彼落的蛙鳴,加上步道出現的蛙影,一夜下來,少則四、五種、多則十幾種,足以讓你功力大增。

如果你對夜還有眷戀,你可以轉到土石流園區,去體驗大尖山下夜的味道。沁涼,是大樹散發出來的獨特氛圍;濃香,則是林下山棕獨特的味道。這讓你漫走在土石流園區時,芬芳柔嫩的清新氣息 觸摸於我們的四肢,由外而內,讓驛動難安的心,逐漸平息。

山嵐因夜深顯得更低沉,混著華山的水氣,分不清上下,一隻大赤鼯鼠,尖銳的叫聲,使空靈的深山,開始了另一段夜的忙碌。

忙碌的開始,也是往回走的時候,回想一夜的起伏,起承轉合端看每人的體悟,只是澎湃與沉靜的心,猶如一首交響曲,迴盪在心中,在回家的歌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