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社區電影院



風輕、心清、在月亮消失的晚上。
難得一日沒甚邀約,除了和朋友聚一聚之外,剩餘時間都在家中,看著稻穗逐漸低垂,一片黃橙橙沒有月照的土地。那是屬於生命凝結的日子。
傍晚,驅車到華山,一年難得車水馬龍。昨日北港媽祖到華山喝咖啡,這麼有創意、又這麼令人時空錯亂的咖啡節,今晚要在社區的廣場播放鄭文堂導演的影片,初次的嘗試,不知道能否激起甚麼火花,電影這屬於近代的產業,要讓一個社區有感覺,其實不簡單,也許,他的觸動在當下,也許是在幾年後。
在放映的前夕,和鄭導一起用餐,難得鄭導的夫人和女兒鄭宜農都到來,社區理事長說,本來要請宜農演唱的經費,因為媽祖要來,所以把經費用再請陣頭來歡迎媽祖,乍聽之下,真是有趣,畢竟在社區的心目中,信仰超越一切。
晚上,在華山國小的操場,簡易的螢幕,幾張小板凳,猶如回到以前的年代,在廟埕看布袋戲的情景。只是現在年輕人似乎沒有這種感覺,電影只出現在戲院,沒有門票的影片,就不是電影。
「風中小米田」、「兒子」這兩部紀錄片,對於偏遠地區來說,可以觸動每一個人最底層的感受,至少對我來說。而今晚風輕,群星特別明,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雖然來看電影的人不多,但是我也看見特地遠來的年輕人,正在享受這種獨特的文化和方式,或許慢慢的醞釀,正如一杯好咖啡,在細火中濃郁呈現。
會後,和鄉長討論未來的方向,也許社區電影院,也許社區紀錄片,但不管如何,踏出的這一步,正是產業轉型的第一步,雖然步伐不大,卻是穩健。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相思寮的眼淚

我很少在轉貼文章,但是我篇文章讓我很傷心、很想哭,幾年前我到某一個地方,那個地方也是要開發,開發過程中要遷校、遷村,結果討論沸沸揚揚時,我發現地圖某個角落有幾個黑點,原來有二三十戶居民世居在那,它們竟然不知道開發案,啊!這政府幾時變得這麼不公不義,不是在講開發不能少數人的得利、多數人受害;開發不能本代人得利,後代子孫受害;開發必須顧及既有生存者的權力嗎? 我們還有明天嗎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

2009年11月5日星期四 by 我還會留在地球
‧ 朱淑娟/營建署報導2009.11.5

不知道第幾次了,為了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彰化縣蚵農、酪農、稻農一再北上,要求官員們聽聽他們的聲音。所有老農都說,不反對中科,只要求給個說法,不要讓廢水、空氣汙染影響他們的農作。

但老農的聲音誰聽到了?計較半天,環評還不是過了?環評過了還有一關,今天營建署區域計畫委員會審查區位變更。蚵農、酪農、稻農又來了,怎麼就不死心呢?活了大半輩子,難道還不明白,吃人夠夠的嚨是官府?

我家住在「相思寮」

今天區委會來了新面孔,問阿公阿嬷從那來?「相思寮」,好美的名字啊。二林園區預定地內即將被徵收的20多戶聚落,也不過2.2公頃,為什麼就不能替人家想想,給人家留下一點容身之地?這是人家祖先的地啊。

二林園區用地631公頃,原本中科也沒想要這麼多,但為了讓區位正方一點,於是大筆一畫,把人家的房子、田地都畫進來了。圖的只是自己的方便。

2.2公頃對二林園區來說算什麼?看看中科的規畫,園區內有公園、有停車場、還有綠地空間、甚至還要蓋飯店呢。只要綠地少一點點、停車場少幾個車位,就可以留下不知多少個2.2公頃。蔡阿嬷說,100多年來家人都住在這裏,「我從小住這裏,我都73了,現在要把我們趕走?」

講人家聽不懂的話,阿公阿嬷怒吼

正當中科顧問公司代表用字正腔圓的國語,報告二林園區的規畫有多偉大時,台下阿公阿嬤一陣騷動,終於按捺不住站起來,「我們七、八十歲了,都沒讀冊,你在說什麼聽沒半句,台灣人不講台灣話,我們半夜兩點就出門了,房子要把我們遷走,還說一些我們聽嘸的話,要把我們拖去做乞丐嗎?」

內政部次長林慈玲態度強硬,現場民眾聲援阿公阿嬷要求報告用台語講,她竟然說,「簡單帶過就好」,結果爆發更大的抗議。營建署長葉世文同意中科用台語繼續報告,也有部份區委會委員勸說,抗議才漸漸平息。

土地徵收爭議,中科、彰化縣府推來推去

彰化縣長卓伯源發言後,阿公阿嬤當場嗆他,「你要叫我們搬到那裏?你有發落房子要給我們住嗎?你今天要回答我們。說什麼西南角變黃金角,講什麼肖話。」卓伯源回說,縣政府支持科學園區,但如果影響到個人權益,請中科處理。

但中科的書面資料寫的是,「有關土地徵收補償,本局必定全力配合縣府之相關措施辦理。」卓伯源隨即離開,現場民眾怒吼,「不要推來推去,縣長麥走。」

根本是在侮辱我們這些傻百姓

想思寮居民陳文中說,我們當初以一坪3500元跟政府買地蓋房子,現在徵收用公告市價加四成,一坪才1500元,「根本是在侮辱我們這些傻百姓。」

70多歲的農民楊玉洲說,種田人沒作就沒得吃,每天賺只有幾百元,今天不噴藥,明天菜就害去了,我們不像你們吃頭路的人,來這裏開會還有錢拿。

楊玉洲說,「中科說我們大家都同意,我們有寫同意書嗎、有蓋印章給他了嗎?田園、土地都給我們霸佔了,跟拿麥牙糖騙小孩一樣。一分地給我們買120多萬,這種價錢要去那裏買?都在圖利財團炒地皮。」

「說我們那裏是沒有用的地,才會用這麼便宜的價錢跟我們買。我們那裏啊,交通方便、空氣又好,子弟讀書都很好,一個村出好幾個博士,也沒人當小偷或乞丐。」

比土匪還不如的政府

陳黃暖阿嬤說,「我七十幾歲了,從出生就住在那裏,十多間房子徵收才百來萬,你們的樓房一間百來萬要不要賣啊?比土匪還不如。縣府還威脅如不同意徵收,錢會先撥入我們的帳戶,五年到期後錢會再撥回中央,到時地也沒了、錢也沒了,這樣合理嗎?堂堂一個縣府,沒有照顧我們這些傻百姓,反而陷害我們。」

居民洪條坤說,從年輕時一直很辛苦到現在才能蓋一間房子,隨便通知一下就要把我們徵收,還說如果不搬,以後警察會來把我們抬出去。

蔡閒花阿嬤一開始發言就哭了,「我們一家十多人要叫我們去住那裏,你們了解嗎?我們這些百姓從年輕一直拼到老,才能有個地方住而已。這麼鴨霸什麼都要把我們遷走,十一月底說就要去拆房子,公媽不知要請到那裏?」

要到當地溝通,不是只叫居民來台北開會

區委會委員、小組召集人蕭再安說,確保民眾權益不要受損,是區委會審查重點之一。區委會審了八次,居民代表楊振典曾於第一、二次到場發言,但第三次之後就沒再來,他個人主觀認為這個問題已經獲得處理。但他表示,今天還是有居民到場表達意見,「這裏面一定有一些轉折,希望有誰能夠說明。」

內政部官員說,「有通知你兒子來開會,你兒子沒來是吧。」楊振典的父親楊玉洲說,「我兒子在吃頭路,那有時間來?」

民眾表示,如真的想跟居民好好溝通,中科及縣府要到人家住的地方去跟居民好好溝通,直到居民同意為止,而不是濫用法條就要徵收人家的土地、房子。

居民,悲劇中的悲劇

台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土地徵收前提是要符合公共利益,而所謂公共利益不是縣府怎麼說,而是要有當地住民充分參與,最後達成共識,這才叫做公共利益。                  

可惜現在制度的設計非常狹獈,都是地方政府說了算,這是不合理的。「中科四期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科學問題。」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說,科學園區已經吃了台灣近4000公頃土地,地從那裏來?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居民是中科這個悲劇中的悲劇,「這叫作不公不義」。

居民及環保團體發言完後,營建署把所有媒體、居民請出會議室後閉門討論,事後傳出18日中科四期就要動土剪踩,居民又衝進現場,營建署宣布會議結束,下次再討論。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活著不易

昨日我頂著絲絲細雨
迷霧中大尖山不見
在民宅石階前
我駐足 問一阿尚 今年
乾水溪下的椪柑是否肥大
那阿尚對著我身上細細端詳
活像剛從遠方初到的候鳥
我在想 他定覺得蹊蹺
這雨中單身走小徑
倒來問椪柑是否肥甜
“少年耶”你來的太早
也太不湊巧
今年雨不調 風不順
果少又小
往年這時到處黃橙橙
眼前稀疏的青果
既酸又澀
看著淒淒 唉 無妄的災
為什麼到處憔悴
這年頭活著不易
大尖山 十月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徹悟 自在

寫在看診的前一刻

走出狹長的地下道,鑽出來時看到灰矇矇的天空夾雜著絲絲細雨,看著匆匆的人影,心情猶如天際一般。
沒有理由的來到台北,看了一場紀錄片,只覺得我應該來看。會後,和朋友相聚。偶感昏睡狀況。確實最近一直感覺這運作幾十年的機器,似乎在抗議,隔日看著暗紅食指,加上胸悶的症狀,大概清楚自己的狀況了。只是,剛好一位物理學大師,在課後之餘在解說著心經,自己突然間靈光乍現還暗,似乎有哪麼一點味道?翌日忙著開會,又見到本來已恢復原色的指尖,又開始泛紫,持續一陣子的胸悶,也在隱隱發作。
提早回家後,看著明日節目的資料,接近中午,發表了一場演講。稍做休息,驅車前往高雄,下了攝影棚,看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一陣子在擔心,是否能夠開車回家,還好,上天給的期限還在。
上班日,剛好是農曆九月九。一位老師哭著進來,他父親早上好好的,現在不醒人事,後來得知已經過世,心裡一陣難過,拿起達賴法王的禪語錄一翻,上面寫著,「死是一件大事,事先做好準備非常有用。」了解活著的意義,當然就自在,只是活著的意義是必須經過歷練才知道,當閻羅王寄給我的警告信時,同時也讓我看到其實生命的價值,以及不用親身體驗就可以知道生命碰撞的每一顆火花,緣起與緣滅,我若能徹悟,當能自在。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野薑花

這幾天上班時,在車內都會聞到一股淡淡的幽香,那是野薑花的獨特香味。

前日SONY蔡協理到古坑關懷偏鄉小學,在社區行走時,我順便摘了二朵野薑花給她,清香素白的花瓣,在遠處就可以聞到,搭車時,他將花瓣放在我的車內,一整日車內都充滿屬於山林土地的味道。

山上的小孩,純樸真誠,有時羞澀;有時活潑,在稚嫩的臉龐底下,孕育屬於這塊土地的味道,有如野薑花一般,能夠適應山上崎嶇的環境,在乾旱中以集體叢生的方式度過缺水的困境,在大雨中,也能更緊緊抓住附生的每一塊土地,而素淨的花瓣,在繽紛的山上,或許不起眼,淡淡的香味,卻會讓每個人都想找尋他,映入眼簾後,雋永如茶香,一再回甘。

學校這幾年有如野薑花一般,慢慢的在群花中找尋自己立命的角落,而SONY如同找尋雋永花香的探險家,這幾年一直希望對這塊土地能夠有所回饋,不管是校園環保聯盟的典範建立,或是小特派員的訓練,無非是希望教育下一代,讓孩子重新看到社區、看到土地的生命力,也看到一群人為環境的努力付出的經過。

今日,我再度經過山俓的轉彎處,在早陽蒸散晨霧前,我停下腳步,在素雅的野薑花前,深吸了一口氣,然後繼續完成未竟的工作。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遇見鄭文堂

如果一部電影或紀錄片可以實現理想,同時也可解決一些問題,那這部影片會更有意義,鄭文堂說到。
初次碰到鄭導,是在初秋輕霧壟罩的山上,一件短袖T-Shirt,配上一雙涼鞋,第一印象很像鄰家的歐吉尚,很難想像他是一位資深的導演。說真的,導演對我來說,並不會引起我多大的吸引力,至少在遇到鄭導之前。
或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在鄭導來學校拍攝紀錄片時,我一直把這位歐吉尚,當作是一位熙攘往來的參訪者之一,因為有很多的記者,來的目的是為了工作,通常匆忙問了幾句,要學校找一些學生,依照他們認為理想中的畫面,做一些事情,得到滿意的感覺後,隨著浮雲蒼狗,飄散而去。但是這位「歐吉尚」卻很奇怪,他總是默默的跟在後面,而且一待就是好幾天,一拍就是好幾年。一開始覺得有點奇怪,後來也就慢慢忽略這種感覺,覺得他好像有點不太一樣。
接觸久了以後,話也多了,交談的內容也越來越深,如果說要我談鄭導的拍攝過程,我可以說他是指導我方向的導師,有時在迷霧中,給了一條方向;以敏銳、細膩、真實追求的過程,讓自己可以打開同時啟動內在的追尋。他紀錄的是學生真情的表現,紀錄的是學生的喜怒哀樂,有時他會詪你談上一會,慢慢的我似乎有點領悟。
啊!這跟我們長年追尋的教育理想性是一樣的,學校存在當然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我們要如何思考學生的學習狀況,透過這種了解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終究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學得更好,身心發展可以更健全。當然當我打開了那一扇門,學校和社區、教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互動等等,彼此的距離也就拉近,如果大家的是一家人,當然學習也就無遠弗界。
昨日,再度遇見鄭文堂,那是滂婆大雨的下午,看到他仍是一身輕裝簡服,依然在人群中,默默的紀錄這時代的改變。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一場偶然的邂逅,捎來一篇文章

一篇遠方朋友的來信,寄給遠方的朋友

親愛的C:
那天在網路上瀏覽到「善心醫師無醫村開診」的新聞,我真是由衷的佩服你, 在沙漠地播種,用汗水沃灌,如今開花結果,就你有那股傻勁。你,還是二十年前那個滿腔熱血的你,而我們早已浮沉於世俗的媚流中,垂垂老矣!
約莫二年前,我上山去找你,那晚我們秉燭而坐,促膝長談,仰望滿天星斗。
早秋的山夜,已有些微的涼意,園子的水塘傳來咯咯蛙鳴,你說那是莫氏樹蛙, 台灣特有種。近處草叢不時傳來蟲兒的啾吟,誰說山上的夜是寂宓的,那一晚我倒發覺山上的夜充滿著和弦的天籟。我說:五柳先生隱居田園,晴耕雨讀,而你倒也不遑多讓,人生至此,夫復何求?你沉默了片刻,開始和我談這山上的種種, 從自然生態到人文產業,從山林變遷到社會演化。你感歎山村的凋零,我說:我只見「咖啡大街」熙來攘往的人潮。你說:該走進古老的聚落,那兒才是真正村民的居所。看看那形單影隻的老人,獨坐在偌大門埕的一偶,守著世居的老宅,奢望著沒有病痛的明天,殷盼著年節來時,久違子孫的笑聲,好沖淡這宿命的孤寂。你依然善感如昔,彷彿我又見到年少的你,在校刊付梓前的晚上,那個坐在社辦奮筆疾書為我們補足篇幅的你。我問:還寫詩嗎?你淡淡的說:早不寫了!我說:可惜!這宜詩適文的所在若能多了詩的氣息,便能揚溢出山林的芬芳。你說:就為那升斗之米,要再提筆,可比荷上鋤頭要不堪千倍萬倍。你這一答叫我無言以對,只是眺望山下燈火,啜飲手中那杯餘溫猶存的台灣咖啡。
翌日清晨,你開車送我到斗六車站,山上的產業道路,已有三五成群的登山客,你說:那都是平地市鎮上來運動的民眾,山村的居民不時興這個,況且還能動的這時早在園了工作了。轉了個彎道,你停下車來,問了路旁徐行的阿婆:阿婆!你袂去佗位?阿婆應說她要前往梅山,並問你:敢有順路?你直說:順路!順路! 並連忙下了車開了車門幫阿婆上了車。阿婆對我說:你足古意,每次遇到步行下山的老人,總會請他們上車。那回,似乎在梅山市街繞了一大圈,安送阿婆下車,才又轉往斗六的路。你沒多說什麼,只對我客套的說:抱歉,耽擱了你一些時間。
我疑惑的問你:山上的老人都如此跋涉步行下山嗎?現在不都有敬老公車嗎?你笑我一直以台北看台灣。這山區公車只跑有商業活動,人潮聚集的村落,而住在這南邊山頭的老人,別說「敬老」,若想花錢出門,只有那昂貴的電召計程車。這下我又無言了。半响,你若有所思的說:其實有權者只要轉個念頭,讓公車轉個彎,載這些老人下山就醫、採買,他們便可「遇見幸福,看見平安」。我笑說:好一句感人的廣告詞!你也笑了,在笑聲中我帶著些許的無奈,些許的情愁,離開了你,離開了這我年少曾經哭過、笑過的故鄉。 回到台北,我查了Google Map ,印證那天我對於經由梅山到斗六的「順路」疑惑,我終於明白:對於善感多情的你,關於「順路」的定義是不同於凡夫的我們。今晚,我信手拿了書架上「楊逵集」,重讀了「無醫村」,結尾如此寫道「雖然詩已經寫好,可是一種激烈的悲哀,卻跟著侵襲上來,悲哀之餘竟成了激憤,覺得這政府雖有衛生機構,但到底是在替誰做事呢?」讀了這行字,一抹莫名的愁湧上了心頭。我或許能夠理解你為何不再寫詩,不再為文的一些理由了!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一張入場卷



這是一位朋友寫的文章,分享之


桌上一直留著那天去參加華南的教學卓越獎入場卷。以前,很喜歡保留某些重要時刻的票根、准考證~等的"證明",只要看到那些東西,就會讓自己想到那些重要的時刻。但自己從來沒有拿過這樣的入場卷,而且老實說,以前都覺得政府單位在辦類似這樣的獎項時,多是表面功夫而已,直到真正跟這些偏鄉教育工作者接觸,在實際去看到整個頒獎典禮,真的覺得政府單位原來還是有在做事,而台灣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認真奉獻給教育的。雖然只是一張單純的入場券,但對這些教育工作者而言,背後有多少的故事與努力,是我們所看不見的。其實就某種程度而言,這張入場券,已經代表了某種程度的肯定。我很謝謝校長,跟我們分享這一個榮耀的時刻。也讓我們開始反思,他們在他們的30、40多歲的時候,開始做影響社會的事情。那我們呢?我們應該要做什麼,可以貢獻更多的力量?!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國在山河破

從九二一到88水災,電視畫面所拍攝的畫面,都是這幾年一路走過、紀錄過、調查過的地區。甚至幾天前還在跟住民對談。

 想哭,幾次眼淚都在眶裡打轉,看到土地上的人,哀嚎失聲,從以前不知道悲痛,一昧指責他們為什麼要住在那麼危險的區域,到現在,終於比較懂她們住在那塊哀傷土地上的歷史背景,忍不住。我也暗泣了起來。

 我們不知道這塊土地上的人倒底出了什麼問題,只能說那是歷史的宿命。幾次的環評會議上,不斷的訴說、不斷的遊說,希望政府能夠體現。

 目前環境的現況,不要再肆虐這塊土地,但是沒用的是,九二一開了天眼,讓熙攘眾生看到我們所造的孽,希望未來能夠修補我們虧欠土地母親的情,但是十年過去了,依然國在山河破,只能這樣說,這是台灣人的命。

 台灣人注定要和這破碎的島嶼生死與共,大震時,我們約略知道台灣地體不可逆的颱風與地震,只是上天給了這兩個禮物,同時也給了人類預防天災的機制,只是,橫逆中,似乎人類不再是自然演替的一部分,而是改變自然演替的關鍵因子,這因子讓生態失衡,終究無法平復。

 唉!這樣的心情,一年比一年深刻,或許生命中血液早就烙印自然的密碼,對於自然我只有尊重與敬畏。對於苦難的土地子民,在淚眼中,我將為你默禱,但願在苦難中脫離苦難。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重返山林

盛夏午後的一場大雨,為雲林淺山添了幾許彩妝。
這也就是說,原本有點灰濛的水菊,雨後更顯嬌嫩,破空的艷陽,帶來整群的斑蝶,在紫影飛梭的山裡,一群研究人員,正在忙碌。
繫放員從事一項工作,整整三年來針對當地鳥類族群進行動態研究,我們可知,白頭翁在三月進入繁殖季,五月開始有幼鳥出現,八月開始換羽,十月準備冬羽過冬,這樣的形式,各地些許不同。
繫放對於每一個人心境不一,年過中年的我,喜歡山、喜歡自然,不願意脫離自然,也喜歡和老朋友聚聚,心境上的交流,層次上會有不同的火花,談要有心靈層次,而不只是寒暄。行政久了,也脫離山林,再慢慢重回自然,是一種近鄉情怯,這需要一種調適,也需要時間轉化。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一場無止盡的學習計畫

初次到華南,看見孩子青澀的臉龐中,充滿純真與活力,卻帶有一些靦腆的退縮。
這是我第一眼看華南孩子們的印象,在我經驗中,我走訪台灣各地,參訪無數的學校,記憶中在山林長大的孩子應該是活潑,有活力,充滿朝氣的一群。而華南國小的孩子們確實也擁有這樣的特質,只不過不敢面對群眾、表達上也略顯困難,這不是孩子不夠聰明,而是少了對社會的接觸與文化的刺激。
於是乎,我們討論,如果要讓我們的孩子未來可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那他們要擁有哪些能力?如果要讓孩子未來對自己家鄉擁有一股孺慕之情,即使長大後離鄉,仍然不忘記當初培育他長大成人的一段歲月,那我們要給孩子甚麼課程?這些細緻卻又浩大的教育工程,我們必須審慎的重新規劃。因此,我走訪了社區各個部落,了解每個孩子、家長和社區人士對於未來學校要扮演的角色,老師們也開始對話,慢慢的形塑出未來華南國小要走的目標。我們認為學校必須轉型,課程要有特色,如同一塊磁鐵一樣,可以吸引學生前來就讀。華南國小在提出轉型的概念中,主要以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主軸,在課程上充分展現在地化與生活化;也藉由本位課程設計的訓練,提升教師的專業;在空間活化上,結合學校的需求與特色,營造出學生與社區學習的空間;在與社區結合上,利用特色課程結合在地遊學,創造出學校與社區共生共榮的景象。這樣的發展主軸,就必須跨越學校圍牆,與社區和外界緊密結合;也要跨越教師心中的界線,從反省到建立教育的核心價值:服務、專業和關懷。這樣才能讓學生學習無界限的,讓學生發展朝向多元。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給為理想奮鬥的夥伴

給為理想奮鬥的夥伴
日前接到一封朋友的來信「給教育路上的長跑者」來鼓勵我,觸動心中最近糾結的情緒,因為即將在教育十字路口面臨抉擇的我,內心有如刀割,尤其寫在華南的歷史上,一幕幕生動的臉龐,不管是學生、老師及社區的家長、居民,讓我陪學生夜宿在太平洋邊的教室裡,暗自淌淚,甚至整晚難眠。

…. 相較於你我覺得你有教學的天份就像我可能有一點寫作的天份有教學天份的人又能當老師又敎正確的東西 是人類的幸福大學時看過一部片深受觸動那部片子你一定不陌生叫做春風化雨當然那時候正值青春 看的角度在學生身上多於老師但往後幾年每每回想起這部片 想到的是片中威廉羅賓斯飾演的老師人出社會以後就很難再有老師因此在學生階段 被ㄧ個啟發性的老師教到機會難得我到現在還與大學老師聯絡她的認真教學態度影響我也要抱持同樣態度讀書老師們可能很難知道他們對學生的影響無時無刻
…..
讀完這封信,我不能說沒有情緒,畢竟這已經講到教育最根本的內涵,也是我在華南國小堅持要走的一條路,在和學生單車旅行的六天中,我的腦海裡開始回憶過往兩三年的情景,這一切的景象來的太快,也消失太快,伸手抓取,卻從指縫中流失,但又歷歷在目。或許生命中很難得有這樣的經驗,能夠將課程的理想發揮的淋漓盡致。在首遇華南的初眼,陪同我到華南來的陳秘書,問我對華南的看法如何?我當下判斷說:「華南如同一塊糾結的璞玉,不能只單就課程部分改革,連同社區必須一起解決」。這樣的思維到現在在推動中並沒有錯,因為華南社區很分散,卻又相對弱勢,如果要讓學生的競爭力強化,連同家長的看法也必須改變,因此必須走上改革華南的一條路。
要改變環境很簡單,但要改變人很困難,舉例來說,學校老師一開始並不認同轉型這事情,因為在根深蒂固的觀念中,只要將課本的內容好好教,就能夠對的起這個職業。沒錯,但是在教學這領域中,課本這「教材」是死的,但怎麼知道教完後學生真正能懂呢?學生學完後又如何轉換他的經驗?唯有活化教學方法才是讓教材活起來的根本。舉例來說,學校在推動溪流課程中,本來課本中也有溪流這堂課,但是擺在眼前的是,為什麼有一條「嵙角溪」在附近卻無法去親近她,並將她成為教材的一部份。於是這讓我想要去進行教材的設計。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是採用STS的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核心,於是必須設計以學生作為本位的學習課程,我們設計了四個次主題,但這樣的教學上會衝擊到老師的文化,因為老師很習慣的將方式、內容直接告訴孩子。因此,我們第一堂課給老師協同教學,儘可能的讓師在室內教授溪流的知識。接下來我們並不急於繼續課程的進行,而是帶孩子去溯溪、去體驗、去玩水,讓孩子拿攝影機到處拍,事後回到教室內,我開始問學生一條溪流會讓你想到什麼?我們讓學生畫出架構圖,而在引導的過程中,我必須親自上場,這是一種教學的示範作用。慢慢的孩子開始有他自己的思考,於是在整個過程中,孩子的學習變的很有興趣。後來我們配合科學方式,進行一連串的科學實驗,孩子終於知道目前溪流的狀況,同時存在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而老師扮演的是提問者的角色,在孩子自己確定解決的辦法後(告訴警察、組成巡守隊、貼告示牌、發傳單等),我們會讓孩子自己去試看看,這些辦法有沒有用。當然課程最後必須和社區連結,這有點運氣成分存在,因為孩子在進行過程中,被社區理事長發現,於是就順理成章的到社區進行一場簡報,這場簡報也影響社區對這條溪流的態度。課程進行到這裡,我們要讓孩子去統整學習過程,剛好SONY也在進行主題攝影比賽,我們有以前的經驗,當然一貼出公告,孩子三到六年級參加的情形非常熱烈,這出乎我預料之外,老師曾經想勸退三年級的孩子,但是沒有成功。而這組拍攝溪流的孩子們,討論了幾套劇本,最後到我這邊來,我問她們可不可以將我們護溪的課程將它呈現出來,於是孩子討論後,有了初步的方向,但是我問孩子,影片要讓人感動,要不要有些故事,在課程進行中,有什麼事情讓她們最震撼,孩子異口同聲的說出,居民只要路過就把垃圾丟下橋下的情形,由於她們曾經氣憤的把垃圾袋檢查有沒有資料,曾發現過五十塊錢,於是孩子就從這裡出發,將這故事改寫,五十元變成五百元,擬出幾個段落後,開始去拍攝。
拍攝過程中,孩子並不會如預期的順利,孩子會為一些小事爭吵,這是這組孩子的特性,當然老師會罵也會要求過程能過趕快進行,如果拍出來的效果不好,拿給我們看時,會要求重拍,我們認為這就是教學過程,而且可以引導孩子在過程中邏輯的發展,就如同一位孩子講的,我們邊拍邊發展,就這樣在剪輯高手承恩與明軒的編排下,就完成了一部影片,這又是在課程進行中,讓孩子負責大部分的統整(孩子80%,老師20%;國小階段學生無法自行完成課程或主題,就如同科展比賽一樣)。事後我們認為不管怎樣,應將孩子全部的資料不經修飾的全部寄出去,而順理成章的讓課程有圓滿的句點,這就是課程。這中間也要感謝SONY的比賽,讓課程有圓滿的結束,至於比賽結果我們就不太在意。
當然,說這些課程主要的目的是,最近媒體報導我們學校主題課程非常好,就有其他學校的老師在質疑我們做這些課程沒有意義,甚至在縣網一連串惡意的攻擊,我實在想不通,我們做這課程干她們何事?不過卻讓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受傷和灰心,所以我必須說出來,如果課程沒意義,在老師去新竹發表課程時,不會得到教授的高度肯定,如果課程無意義,社區也不會感動的去組成護溪隊。啊!同樣的在我們單車課程的進行時,我們也設定了目標和計畫,希望以走讀台灣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個性和連結她們的舊經驗。
就以同樣的精神,我們幫助社區醫療單位進駐到學校,希望能夠讓社區老人就進看病,同樣的我們創辦遊學,協助社區的居民有更好的就業,同樣的我們也協助社區撰寫計畫,希望給社區多一點文化。這些紮下的根,已經在華南逐漸形成一股文化,曾經有老師載孩子上學途中,孩子告訴老師:「明年誰要來讀華南,有誰也要來」,老師問她為什麼要來讀華南?這位二年級的孩子說:「在華南可以去比賽咖啡、可以去溯溪、可以去騎單車、可以去參加SONY的主題比賽、可以交換學生…」。如果這些課程是被孩子期待的,那我們應該值得驕傲才對。
最後,我還是要鼓勵我們的老師和社區居民,不要為一些事情而耽誤我們要走的路,我認識在環運界的二位朋友,一位高雄李根政老師為了台灣環境,一位是屏東洪輝祥老師為了有機農業都辭去教職,這都是讓我感動的事,唯有改變才能讓華南更好,唯有朝向目標為理想奮鬥才能夠再創高峰。
加油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