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受邀到中部分享教學心得,當我說的渾然忘我時,注意到角落有一群媽媽,用疑惑的眼神注視我,多年來在社會基層工作的直覺,讓我停頓下來,打聽清楚原來是一群家長,由於不太相信學校的教育方式,因此選擇在家自學。聽完,我竟然汗流浹背,內心有種惆悵,因為長期站在群眾中的我,突然發現與他們距離遙遠。顯然學校體制無法獲得他們的認同,更進一步來說,自己內心有一股不安的情緒,早已在心中醞釀。
這種不安的感覺,其實是學校功能出了問題。早年大家使用課程標準作為編輯課本的依據,因此,僵化的教學內容壓抑孩子的創造思考,窄化教師的教學能力;九年一貫課程試圖從這樣的桎梏中釋放,卻因教學現場準備不充足,因此與課綱的理想有相當大的落差。更進一步說,當前教育一直在制約規範與自由中擺盪,然而沒有充分的方向,權力的天平一定倒向教師,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口號充其量只是教育工作者美化現場的一塊蜜糖。因此,在自由與制約中必須找尋一條路,那就是:孩子自主學習基礎的建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及「優質銜接」為核心理念,這是個人極度贊同的方向,但是以目前台灣的現況,這種理想在十年內是無法達成,充其量只是一種口號,倘若學校沒有核心價值,教師怎能為下一代付出;倘若沒有給孩子成就感,怎能激起他的學習渴望;倘若孩子與土地失去連結,生活當然缺乏自信;倘若孩子缺少社會參與力,焉能激起生命的喜悅;更遑論創造的勇氣。
因此,為了讓孩子與土地連結,我們讓孩子登上百岳;逆風而行的單車環島,就是淬鍊孩子的心智;當我們去社區踏查,看到孩子為弱勢家庭義賣咖啡的那份感動,勾勒出生命光輝與喜悅;孩子的自主旅行,當大人還為其安全擔憂時,其實孩子已經悄悄地跨過被動學習的那一道障礙,展現無比的信心。而這些都是來自優質的校外學習,發展孩子自主的能力。
能為偏鄉的孩子點上一盞燈,是我終身的職志。燈光雖然微弱,但是已能讓我看到路徑的碎石;或許我仍然瞧不見遙遠的未來,但我知道世界的天平有一天一定會頃斜過來,而我們只是稍微移動天平的支撐點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