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告天祭

還記得藍天下 那抹 孤崖下的容顏

微風中搖曳纖細的體幹

高昂挺立著

努力地 綻放

大尖山

嫣紅燦麗的容顏



那是蘊孕我們生命的母親

山河大地

一淌嵙角的清新溪水

孕沃豐饒的大地

只為等待凋落

讓久候的蒴果成型 綻裂

為了新的世代長成



夏天的漂鳥,飛來窗前歌唱,突然又飛去

秋天的黃葉,沒有歌唱,只嘆息一聲,飄落在那裡

山在俯視 云云眾生

大地是濃縮的煉獄圖

鳥 獸 蟲 魚 蛙 螢 蛉

無知的子民

已失去自然平權的心



包容的母親

芬芳柔嫩的清新氣息 開放在孩兒的四肢上

在你神聖的雙手撫觸下

懺悔

我生命的生命呵,我將永遠努力保持我純潔的軀體

我明白你生命的撫摩,正接觸在我的四肢上



我們將以高度的內觀智能

看得見這社會尚未存在的善與是

慈眼透視這社會既存的惡與非

也祈求 大地母親

諒解子民對大地的紛擾

而我們將謹守

任何生命體皆為宇宙的唯一且無可替代

啊 大地母親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一場人與土地的情感交會-寫在環境教育法成立之前

幾天前到台中主婦聯盟去分享了學校的經驗,讓我心裡難過的是現場有幾位在家自學的家長。幾年前我參與了一些社會議題,在衝撞體制中,經常罵那些頭腦硬梆梆的公務體系。但曾幾何時,面對這些家長,赫然發現我竟然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學生去學校與不去學校的差異?

教書幾年,想必大家都有經驗,對於孩子總是又氣又愛。

氣的是孩子的學習總是不如預期,有時候更是讓自己火冒三丈,氣到怨天怨地、怨孩子的家長、怨這個社會給的資源不夠。

但是,有時候想一想,孩子不就是如此。如果集天下英才而教之,當然是天下一大樂事,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地球孕生之時,早已注定生物多樣性,就是岐異度高,生物才能夠綿延不絕。

因此,換個角度講,孩子每個人都不一樣,當然生命歷程也就不一樣,假如大家看事情的角度能夠朝向正向,就能夠容忍孩子犯錯,從錯誤中去學習,那也就能夠看見孩子成長的歷程,當然自己的內心比較不會患得患失, 也就能夠停下腳步思考孩子要給她們什麼,才能夠使她們更好。

更好,需要老師去省思,去改變自己。思考自己到教育界中的熱忱,是否已消磨殆盡;思考自己教書夠不夠專業;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視野和心量跟得上世界的腳步;思考自己是否能夠不斷的創新去迎向每一日的挑戰。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的老師和校長有時候跟不時代腳步,甚至部分會變成進步的絆腳石。也因此,雖然這是老生常談的語言,我覺得教育人員應該思考教育的本質是甚麼?學校的功能是甚麼?才能談教師應該扮演甚麼角色。

打開孩子的經驗世界,培養抽象思考能力與世界做真正的連結

孩子到學校做主要的事便是學會與世界做真正的連結,這些連結不是膚淺的人際關係的建立,而是把孩子主體經驗與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人們探索世界所遺留下來的創造經驗做連結。

二年前我在教孩子汙染與海洋環境的關係時,我讓孩子自己去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並做簡報後,我們進行一趟南台的單車旅行。

一群山上的孩子,很難想像海到底是甚麼模樣?當我們到墾丁後,我們進行一次的浮潛活動。一位女孩看到海,害怕的身體顫抖,因為他記起父母所講海可怕的種種。因此,當他看到湛藍海洋的那一霎那,不由自主的產生抗拒。後來當他綣曲的身體下到海中,發現海並不是他想像的那麼一回事時,她在短短半小時內立即適應,並在海面上悠遊的欣賞熱帶海景。

後來我們繼續往前騎,來到林園大橋上時,一個孩子突然問我:「校長,這是不是工業產生的空氣汙染?」這時我突然明白,出發前讓孩子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在他內心播下的種子,必須透過這趟旅程的澆灌,才能使她不同學習歷程產生連結。而這連結不能隨便拼湊接合,而是讓孩子透過生活與思維使她原有的經驗網路不斷向外延伸。因此好的課程必須能夠在孩子的既有經驗下,逐漸打開他的經驗世界同時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

戶外教學是改變現狀的重要契機

一開始我們單車環島的理由是,比較省錢。於是孩子利用相機、筆記本、一輛腳踏車走讀台灣。

小組討論,讓學生可以進行的小主題研究;單車可以讓孩子身歷其境。這樣的學習竟然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同時可以培養孩子有察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培養孩子對環境、土地有深厚的感情與價值觀,這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這種漫長的戶外教學模式,如同美國教育改革領導者John Holt所說,孩子在戶外的學習能力,遠超過在室內的學習。其改變不僅是知識層次,過程中型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可以很深層,可以碰觸到孩子心靈的角落,更可以看見人與自然的關係。

但是目前很多學校不僅走不出去圍牆外,更將孩子關在教室內,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因為被壓抑下,逐漸被消磨殆盡。學習沒興趣,經驗不可能被打開;經驗無法打開,便無法與世界做真正的連結。因此,學校充其量只是在堆砌知識的地方。也因此,讓孩子去玩、讓孩子去探索,這是學校該重新學習的地方。我也從來不相信會玩、會思考、會探索的孩子,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只是學校要有能力去培養一群可以鋪陳這樣情境的老師,讓孩子在快樂、自主的環境下逐漸擴展他的經驗世界。

如何有身歷其境的感動書寫?

一位爸爸問孩子?你在學校不是模範生嗎?為什麼在家裡變的那麼被動,都要爸媽叫才做?這個問題,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家庭。

一個教學沒有歷程,孩子不可產生感動,沒有感動,價值觀就不可能建立。

2006年10月,校前的大樹下一群孩子在掃地,看著灑瀉在地上的晨曦,突然孩子把來跟我說:「校長,為什麼總是有一位老人家,帶著一隻狗,皮帶插著兩隻鐮刀,背後跟著一隻狗,每天走過校門口」。孩子敏銳的眼神中,讓我看到這是一個機會點。

於是跟孩子說,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很想知道這一切。於是主題研究開始觸動。學生到村幹事拿了社區老人的資料,然後帶著相機一一拜會社區的老人。

之後,孩子問我:「為什麼他們都沒有子女在身邊;為什麼他們吃的那麼差?還有他們要看醫生卻沒有公車?」就這樣,孩子帶著滿心的疑問,到縣政府訪談,之後學校和學生為了這個問題,開始拜訪社區、申請計畫,村民和師生一起努力,將閒置十幾年的衛生室重新在整理,建構成社區學習中心。同時募了一輛車,並請醫生、護士、藥師上山,並定期到社區去關懷老人、送便當。二年運行下來服務範圍擴及嘉義縣、雲林縣,每次看到社區老人就醫時那種感激神情時,生命激起的燦爛火花,在內心總是留下深刻的記憶。

而這過程其實有一個源頭,就是老師如何鋪陳的學習意義。面對這樣的情境,遇到一位冷漠的老師,連回答都不回答;遇到一位暴躁的老師,大概一句話就頂回去。遇到怕事的老師,故事更不可能走的下去。目前的教育現況,大致上也是如此,一位學生遇到怎樣的老師,往往決定這學生的「命運」。這聽起來有點可悲,這就代表教育現場充滿著不怎麼確定性?甚至說教育品質無法保障。翻開這一頁,其實要述說一個校長、一位老師該扮演什麼角色?難道校長只能夠對外建立關係和對內進行人的管控;而教師自我感覺良好的在班上虛度時日?

好老師在台灣非常多,只是這些星火無法燎原。因此,如何讓這些願意從事優質化教學的理念教師,能夠獲得尊重,並且逐漸感染其他周遭的夥伴,多元類型學校是必須存在。不管是公營公營或是公辦民營,學校必須有危機感。在少子化的情況下,學校不可能永遠安逸無事。因此增加學校彼此的競爭力,讓辦學無力的學校退場或轉型,我想這是一條不歸路。

農民的水為何不見了?

農民的水為什麼不見了?


日前,和一位種田的老農談起,約莫在10幾年前,灌溉溝渠裡混濁肥沃的溪水不見了,他不知道什麼原因,但是為了維持生計,只好自己花錢去挖了一口淺井。剛好最近報導台灣西部因超抽地下水引起地層下陷,甚至危及高鐵的疑慮,引起各界的關注,因此針對日前水利署抨擊雲林縣政府封井不力的新聞,筆者看法如下。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地層下陷的主因,主要是地下水超抽及補充水源不足。雲林縣抽取地下水的單位主要有工業區、農田水利會、台糖及自來水公司。這些地下水井主要是深水井,造價甚貴,非一般民眾所能負擔。其主要的是抽取二百公尺深的第一含水層甚至第二含水層,而這些水井的用水抽取是造成雲林縣地層下陷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抽取地下水的比率最高的是工業區和農田水利會的水井,由於供應農業用水的濁水溪被攔河堰截流,並且超限利用的送往工業區,加上調撥給農田水利會的灌溉水也轉賣給離島工業區,因此造成雲林灌溉地表水不足,因此必須仰賴水利會地下水井供水,才能取得灌溉水源,但是農民為什麼要使用地下水,原先該給農民的濁水溪水怎麼不見了?是誰在管控這母親之河?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不把這些環評承諾的用水源找回來,讓他取代地下水的抽用。
雲林縣目前主要用水來源取自濁水溪,然而濁水溪目前被集集攔河堰截流並且調配供水,根據攔河堰環評報告書指稱,攔河堰啟用後,每年可以補充雲林地下水約兩億公噸,幾乎等同地下水超抽的使用量。但是攔河堰營運後地層下陷速率反而加快,若是按照環評報告書的規劃不應該有此現象,除非管控單位不按照承諾履行,要不然就是環評書有誤。因此要解決地層下陷問題,必須給足農民農業用水,但是為什麼無法做到?當然還是中央政府毫無限制的大規模開發,已經超過用水總量管制。

況且依水利法第18條規定,用水標的之順序如后: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優先,生態用水、水力用水次之。有剩餘水才提供給工業使用。政府不按照水利法的規定監控,顯然有失職責?當然還有一個重點是,水利單位根本無法向上反映,因為在經貿發展這大帽子下,縱使水源已捉襟見肘,仍然要保住頂上烏紗帽,努力的找水,在沒有水的情況下,仍然要調配一日34萬噸的水源給雲林離島工業區使用,當然只有犧牲農業用水。連帶產生的效應就是地層下陷、更引人撼動的是高鐵危機。

另外,政府研擬配封井配套措施中的農田休耕及造林補助,已施行多年,惟成效未如預期,其原因為休耕補助農民所得不足以替代原先耕作收入,危及農家基本生活所需,且造林期間長達20年,期間更可能涉及農地買賣及繼承等農民財產權益問題和造林年限期滿,以及現有林木處置問題。

因應地層下陷地區,須從開源與節流面向著手,建議措施如後:

首先是工業用水總量管制,並發展多元取水方案,政府不能每年毫無節制的以低價賤賣水源給離島工業區,包含後續國光石化的取水,都將從土地抽取最後的生命資源,政府應積極研議埤塘保存地表水、研議產業調整以降低用水需求量,另外在地下水管理方面為填塞水井:包含新增水井即查即封;舊有水井優先封填,等配套措施完善後依規定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