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教育方程式


全人教育=人格特質的培養(生命喜悅、學習渴望、生活信心、創新勇氣、即性美學、共好智慧)X合適的教育方式(有效的教與學)

25年的時間,不斷追求教育的本質,這是一件艱難的事,卻也是令人興奮的事。
自從我開始教書,也就是我當初踏入杏壇時,曾經立下的志願:我要到新學校教書,更要到大學校待過,最重要的是,我一定要到偏遠地區的小學校執掌教鞭。
去新學校可以讓我學習文化的形成,到大學校可以清楚制度的重要性,而要實踐教育的理想性,一定要到小學校,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小學校,而且在小學校裡, 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獨特味道。
25年後,我回到初任的學校,大聲的說出:「我要修正最初的想法,我想在理念學校退休。」
人沒有理想,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學校沒有理念圖像,就像一條失去方向的船,茫茫大海永遠看到不海的盡頭。去年我在台中TFT初任教師的一個場合中,大聲喊出:「我要當海賊王」。就是勉勵所有立志要往這條路上的夥伴,看清楚方向,儘管路上有多少險阻,都要奮力往前;沒有這雄心壯志,就趁早打包走人。
記得有一年,一位媽媽帶著一位小一新生來找我,問我:「我把孩子的手交給你,請問六年後他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善哉此問,單刀直入問孩子的圖像!我想,台灣到底有多少人能有把握說出這答案。
台灣,目前就流行性感冒一樣,流行「翻轉」。那要翻甚麼?轉甚麼?
如果在翻轉的思維中打轉,那顯然目前的教育有些問題,也就是有問題才需要改變,才需要翻轉。因此依問題描述在探討問題成因,從我們設定的理想願景來找尋解決途徑,最後達成我們的目標
根據教育部2012年的基礎研究,歸結出台灣目前學校教育有以下幾個重要問題:(1)學習主體及學習權的理解仍待深化;(2)學習易與生活脫節,難以連結於真實世界;(3)基本能力導向的課程轉化仍須深化;(4)學生學習動機及高層次思考仍須提升。針對以上問題,顯然呈現教育現場威權、教學效率低以及考試導向欠缺全人教育思考的模式。因此就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來看(先不就翻轉定義),著重課室內教學技巧的創新,試圖刺激孩子多項思考。然而這樣的改革,若是以素養導向的教與學,以如何促進孩子全人發展,包含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顯然無法在中小學身心養成定型階段,全面均衡發展出健全人格。
日本學者大江健三郎曾經說過:「學校最主要的功能是打開孩子的經驗世界,與真正世界接軌;同時培養抽象思考能力。」改革若是只在教室內、考科中進行,顯然無法發展出孩子多元智能。因此素養導向的教與學,課室內外五育同時進行,才能培養一個可以適應多元劇烈變化的社會人才。
因此,當國教院提出六個課程願景,試圖透過與人、社會和環境的互動,讓孩子產生自發性,期待好的教學能帶出孩子有生命喜悅、學習渴望、生活信心、創新勇氣、即興美學和共好智慧。當我努力多年,不斷在教室內精進教學技巧時,發現並無法解決教育現場的某些問題。於是開始嘗試知識與心靈探索課程同時並進時,有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孩子內在自主能力越成熟,相對的在教室內的學科成就也不斷進步。因此,當學習能夠在課程願景基礎中,配合有效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達成教育的目的。
「勝任自己」與「肯定自己」乃是在變遷的社會中所有人類最為需要的終身學習動力來源這樣的教育,似乎可以回答這位媽媽,假如我的課程設計可以呼應國教院的課程願景,

那國小與國中階段,人格的培養:在知識、技能與情意上,顯然可以達到成就孩子的目標。
也因此,行政手段與師資的培養需要認清幾件事:1.重新認清教育的目的,臺灣的學校教育普遍迷思在追求學生考試競爭的虛假價值中,當然媒體也推波助瀾(大肆報導滿級分的人數),這已經背離教育倫理的價值理性立場,失去民主社會教育專業的基本方向,這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隱憂。最有效的學習過程即是學習如何學習,這意味著知識是經由行動,才有生命與意義,這種學習理論即是一種轉化性理論,強調行動與實踐所帶來的轉化性改變。經驗是學習的催化劑,知識惟有透過行動才能算活著且具有意義。2.學校的主要任務在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自信,因此去改變學生對自己的觀感以及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開始發展他們的潛能。3.學校要塑造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教育文化環境以包容差異與欣賞創新的學習價值。4.激勵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團隊協作與平等對話以體現教學美學。
最後,我想直接跳過一些流程,直接談論到當前實驗教育的幾種可能性。我不太認同掛羊頭賣狗肉的實驗學校,一個沒有圖像與核心價值的學校,他要實驗甚麼?該不會連體罰學生也可以做實驗(開玩笑,我講的是威權心態),但是我們必須嚴肅的面對一些問題,包含偏遠小校、行政過量、校長教師培訓等等。沒有多樣的學校型態,未來怎麼符應社會的多樣性。想想魯夫在頂上之役後,也是沉潛二年,才能挑戰新世界。而最麻煩的事情是,我們的校長老師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時代的來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