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暮春記行



暮春記行 陳清圳

暮春者,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雩,風乎舞于,詠而歸。

海的邊緣

車子疾馳過屏東,電台傳來一陣恆春民謠古曲。心無所想,只希望早一點遠離都市塵囂。當車子行至楓港時,我將速度放慢,搖開車窗,讓南台灣獨有的山風吹拂著,摩縮著身上的每一吋孔竅。
暮色迅速西移,遠處雲藹似乎更加沉翳。我將車子掉頭,往海邊行駛。當我踱步走往海邊,突然聽到一陣丟、丟、丟振翅急促高鳴之聲,四月了,最後一批風鳥尚未遠離,是眷戀這裡亦是被同伴遺棄。我坐在大石上,月光全無,滿天星子格外明亮。心中記起,今天是農曆二月最後一天,亦是海潮大漲之前夕。於是趁此空檔,走下沙灘,去尋找夜晚獨特的景象。
這在南台灣的峽灣之處,潮間帶並不很明顯,比起大肚溪口橫亙一兩公里遠,此處並不算什麼?但是我審踱著,這裡的生物相應該有所不同。我仔細尋找,在些微的濕沙中,印照出一條光輝大道,我憑著這幾許亮光,首先發現,不遠處有兩隻東方環頸珩(行鳥),來回快速覓食。東方環頸珩走走停停來回尋找螃蟹,或許在北返前必須飽食一頓。
來回走了一個小時,看了四、五種鳥類,約五種招潮蟹。山風越來越大,於是在閃爍的星光下,夜宿墾丁。

參訪海生館

東方肚白,烏頭翁在枝椏上唱鳴,清早趁行人未醒,出門觀察一番。烏頭翁最近在墾丁的鳴叫聲有些轉變,從早期跟白頭翁聲音尚可以分辨,最近我再聽聲音時,發現已非常接近,幾乎一模一樣。地理的區隔已隨著人類的活動而打破界線,台灣多處地方已經可以發現烏、白頭翁交配所生下來的雜頭翁,令人驚訝的是雜頭翁竟然可以繼續繁殖,在台灣我們必須謹慎思考人類活動所衍生的後續生態浩劫,畢竟目前台灣的環境是禁不起任何的風吹草動。
早餐用畢,趨車前往海生館,這在南台灣掀起一陣參訪炫風的地方,到底有什麼魔力,我不禁好奇?進入海生館,我來來回回看著隔著一層玻璃內的生物,看似華麗的造景,生動的水生生物,我總是覺得少了什麼?我坐在階梯上,注視蜷曲在角落的獅子魚,我似乎有感。當我走在原始林中時,我感覺到週遭精靈,可以觸摸你心靈深處,可是當我走在人工林中,總是感覺到無法串起那一份感動,這或許是山中精靈無法在死氣沉沉的人工林中生活!因為這不是他的原鄉,也不是她世世代代傳承的原靈;同樣的我無法感覺到這些水中生物的原有的活力,那種充滿野性、充滿原性、充滿原始深遂的智慧。我不禁感嘆,在濕潤的眼膜中,我依稀可看到一種充滿無助的吶喊及控訴。
回過神來,我轉而注視來訪的熙熙攘攘,在人來人往中,我不禁懷疑,真的有所體悟嗎?無視規定的使用閃光燈、不知目的的閒晃以及順應潮流的走馬看花,這實在糟蹋海生館的設立目的,或許要再加強雙方互動的場合,有助於海生館教育功能的發揮,也不至漠視這些來自各地的原始生靈。
後來,又見到解說員和民眾之間的互動情形,這讓我更好奇,因為我本身也帶了幾年的隊,解說了幾年的活動,不禁讓我想要知道對方如何解說?當我擠身到較前面時,我發現解說員是一個看起來老氣橫秋的人,一開始聽起來似乎不錯,但是到後來發現這個解說員沒什麼耐性,似乎每天在各樣解說場合中,已磨去她原先的耐力和熱情,甚至一個解說員最起碼的學習態度都已沒有。這是生活的態度,當一個人對環境越熟悉,所知越多時,往往容易將該具備的謙虛學習態度遺忘,甚至來到自然界而不知學習自然界最大的優點---博載能容。

潮間帶

午后暑氣正盛,趨車前往萬里桐,一夥人正準備著裝浮潛,為了探究潮間帶生物相。當踏上沙灘細砂時,感覺心從身裡面蹦出來,屈指一算已四年未碰到海水了。近水時反怯水,我似乎已將自己從海中抽離。看到潮間帶珊瑚暗礁,除了潮聲和遠處幾聲鳥鳴,這午全然寂靜,風沉睡著。海口有碎浪上灘的聲音,但遠方大海的鼓搗則淡成近乎嘆息。靜下心來,彷彿海正在作規律的吐氣聲。沉睡,一切都在沉睡。
似乎只有我是悸動的?但我感覺另有幾許呼喚。我滑下海底,只濺起幾點淡白的水花。果然,只有最靈敏的耳朵,才聽的見一隻寄居蟹拖著他的殼屋,在潮線下爬行,也才能聽的見一隻熱帶魚穿梭珊瑚礁中,抖落礁石的聲音。我逆著潮浪載沉載浮,在波光粼粼的炫晃下,呈現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夢耶?幻耶?這是天造地設的龍宮亦是華麗的仙苑。我回過神來,看見馬尾藻點綴在礁石上,藻縫中露出一條黑色的觸腳,細看一下,原來是一隻蜈蚣櫛蛇尾(陽燧足),這種被漁民稱為海蜈蚣的軟體動物,是海邊常見的陽燧足,他的體盤及腕足一般成深褐色,但也有灰色及黑色的個體。常棲息於潮間帶的潮池岩縫中或石塊下,漲潮時會伸出2—3隻腕足在水中擺動捕食浮游生物及有機碎屑。我伸手去碰觸他的腕足,突然,這隻陽燧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早就躲入岩盤中。
我繼續遠離沙岸,這時發現藻類變多了。石筍、囊藻、喇叭藻、海木耳等散生於礁石中。海也變深了,在三公尺下有一個角岩螺,我奮力往下滑,想一探究竟,但水的浮力一直將我往上托。我努力了半天,才採集到這種角岩螺。它是屬於骨螺科,有六公分大,全身短脊發達,上佈黑斑。看起來樸素中帶有一份野氣,我將它放回原處,繼續觀賞著隨海流飄動的各式海藻。在白果藻、網地藻、大型總狀蕨藻中穿梭著條紋棘蝶魚,這種熱帶魚種大部分生活在潮間帶,他會藉著珊瑚搭配它的體色做掩護。條紋棘蝶魚優雅的飄動著,游進一條生鏽的鐵絲旁,當我忍不住咒罵這污染源時,卻發現這好像不是鐵絲,細看之後,恍然大悟:原來這種形狀像旋繞的鐵絲,也有人覺得像甜甜圈,他的名字叫螺旋珊瑚,這種珊瑚常常被人誤以為是人工製品,而被熱心的潛水者無意破壞了。

海藻

浮潛已近二個小時,我坐在礁石上,看著海天相連處,思緒也隨著一群牛背鷺飛到天邊。常在想,人類已逐漸將開發資源的目標指向海洋,在生態方面,位於食物鏈最基層的藻類,不但是海洋生物的食料,也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原料。只是基本生態狀況未弄清楚之前,破壞卻接踵而來,這實在令人憂心忡忡。
生活在恆春半島的熱帶海藻,與菲律賓有相似之處,雖然台灣其他海岸也有分布,可是型態上卻南北略異。例如:馬尾藻,在恆春半島三、四月成大型而密集叢生,這在北部是少見的。
在恆春,藻類的分布情形,大致在岸邊高潮線附近,是藻類中的石篿及石髮的優勢群落,以十一月到一年五月最為繁盛。在潮間帶到低潮線之間,紅藻逐漸增多,每年二到四月,摻雜著金黃色的袋苔和水窗苔,蔚為美麗。往下低潮線及以下二、三公尺的地方,通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馬尾藻,間雜著綠色的喇叭藻,每年三、四月,成為美麗的海底奇觀。珊瑚礁上也有不少藻類,其中以海仙人掌和石苔最為常見,前者具有石灰質且分枝,後者則成殼狀而有瘤狀隆起。此外,這次在恆春半島萬里桐所採集到的標本共有24種藻類。

夜晚

恆春的夜晚,風是涼的,趁著風到海岸林去探訪應別有情味。墾丁的海岸林是全台最為獨特的,她們種子可以藉著海流傳播。然後在近海不遠處的陸地萌發。而這次來主要目的是要拜訪恆春半島的住民: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風娑摩著林投葉,在暗無月光下更顯的寂靜恐怖。微弱的燈光下,一一在佈滿棘刺的葉中搜尋,在翻遍大小林投葉下,原本打算放棄,這時卻見伊人在燈火闌珊處,終於找到了。我靜靜看著它,我不想打擾他,就讓它過它原先的生活吧!我想這是朋友的相處之道。

乘風遠颺

清晨,趁著候鳥遠離之際,我踏上歸程。遠海處燈火依舊闌珊。別矣!當春去秋來,時光嬗替,古老的傳說依舊,卻也感受到生命的無情,只是時繫三念:一念墾丁美景永在,二念生態健全,三念蒼生感悟。

3 則留言:

Farmar,Chen 提到...

很棒,想去墾丁

Farmar,Chen 提到...

想去墾丁

匿名 提到...

陽燧足是棘皮動物不是軟體動物, 謝謝